我认为这部影片的关键是作家在创作时对自我的剖析、嘲笑、审视与释放。

...
Sarah

看大多数影评都在谈论影片的哪部分是真实发生的,哪部分是作家小说中的情节。

个人觉得这并不是解读影片的关键,因为虚实结合正是导演的留白,透过创造的5个Julie作家完成了自我意识的释放,而导演也通过重重镜像(很多镜子的运用、偷窥时的玻璃窗等隐喻)展现出人性的各个侧面。

一个Julie: 美貌、放荡、不羁。这是出版商的私生女。母亲死于意外,留下的书对出版商不利,不予出版。

...
Julie

这个Julie是Sarah青春时期的映射:就像她在问Sarah是不是处女时,Sarah说, 自己年轻时也混L ondon。并且50几岁的她酗酒却克制,和父亲一起生活。还对Sarah说,母亲知道她鬼混肯定会很伤心。由此推断,母亲或许曾撞到她和男人鬼混,在母亲去世后,她持有某种负罪感。(十字架、买可乐等线索也与之呼应)

在这个Julie身上Sarah必 然看到了青春时的自己,她本能对Julie产生嫉妒。由于创作需要进行的自我挖掘,Sarah精准拿捏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创造了第二个Julie。

两个Julie:这是Sarah笔下的Julie。虽然我并不是绝对正义的拥护者,但我依然觉得本片的现实中没有人被杀掉。

上文说到Sarah嫉妒Julie,于是她在自己创作的故事中把Julie描绘成一个杀人者:与她交往的男性都老、臃肿、丑陋,由于帅气的服务员不喜欢她,而喜欢自己,Julie悲愤交加把他杀掉了。

正如我看到讨论区说的,大家也都普遍觉得Julie的这个杀人理由太偏激,(后文还提供了另一个解释)但如果她是精神病患者,就合理很多。于是Sarah在故事中可能将Julie描写成一个情绪失控的失足少女。而现实中的Julie也许真的是与年轻的Sarah经历相似,两人在法国乡下展开的忘年交。(推测欧容是喜欢忘年交的:例如《登堂入室》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妻子;《花容月貌》中老人,老人的妻子与花季少女)

...

三个Julie:这就是Sarah自己,年轻的自己就像Julie,却没有越活越通透,而是越来越活在过去的阴影与禁锢中。

现实中L ondon的Sarah大概就是高傲、冷漠一些,但不至于令人厌恶。但初至法国的Sarah,真的像“老巫婆”。比较好理解,有许多作家会在作品中映射自己,进行一些自嘲啊,自我反省... 所以影片中部分Sarah的性格大概是虚构、故事的内容。

四个Julie:故事中的Sarah:冷漠、自私、禁欲。
五个Julie:就是出版商在L ondon的女儿Julia

带着牙套的女孩一幅温室中长大的样子。明显没有法国Julie性格的野性,并且戴牙套也可以体现:她是被禁锢的,可能有着另种成长的痛苦。

...
Julia

Sarah原本的写作结构应该是:凶杀发生一警长探案一案子 解决。

塑造了一个“名侦探柯南”一般的明星侦探形象,也从而成了出版商的摇钱树。

但现实中,很多案件、心情都是悬而未决的、无解的。曾经的Sarah写作都是为了他人,为了读者,那个她是极度压抑的(这也是她在地铁上拒绝承认自己的原因),但在小说内容中,她对自己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直视欲望、嫉妒),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了深度对话(在私生女Julie身 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甚至体验了作为凶手(为爱的人犯罪藏尸、用性感来隐瞒罪行)的快感…

她真正超脱了,为了自己,没有塑造出英雄的人物,但释放了真实的自我。

除此之外,影片还包含了对男性角色的审视。例如作为“性爱大师”的出版商,猥琐的老园丁…所以,斗胆推断,Julie与Sarah母亲的死都与男性有关。两人在法国之行中交换故事,互通情感。Julie的母亲可能是受到了一位身份是服务员的人的猥亵。在Sarah的故事中,为Julie的母亲报仇,作为作者的她也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快感,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

这么讲,在后面出版商对旅行不闻不问,杀人案不了了之都有了结局。因为杀人,才是侦探小说的关键线索,是事实以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