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治愈的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长大,它完整的题目是:我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一点点狡黠点亮整个难过的底色。不仅是诗,文学大多如此,它们的意义就在于“没什么意义”(从狭义的物质层面来看,个人意见),但却像是生命的良方。它们给予情感一个倾泻的阙口,它们拂过生命不同的伤疤。

其次是最后的特辑,看着之前出现过的人物又出现在眼前,很开心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她们。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我想她们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块会在多年以后引起灵魂震荡的碎片。模糊的画质,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我们还在整理自己的旧书,我们又划着我们的断桨出发。

告别这一集的开头以及老人用手机录像的时候很触动。请记得我;不记得,也没关系,我依然爱你。千般不舍千般舍,万事不甩万事甩。

还有相守那一集,老人得病不能淋雨,但是他笑说没关系就走进了雨里,他的老伴就一边脱下身上的格子衫,一边絮絮叨叨地冲上去为他盖住头。下一幕就是老人头上搭着老伴的外衫。而再下一幕就是这一对伴侣一起搭着衣服在雨中行走。我们闯进人生的大雨,有人愿意为你遮挡是幸运,有人愿意与你同行则是圆满。

顺带一提,特辑里面的小朋友都超级可爱哈哈哈

但其实我对这部纪录片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地方,不想看的可以到此为止了????












让我觉得最反感的是——结婚这一集。

我见过那种正常的美满的婚姻,我不是想表达纪录片里的夫妇不正常不美满的意思,我只是想谈谈里面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题目叫“非你不嫁”...讲述人是郎月婷(我的意思是女性,之前的都是男的,偏偏这个题材就找女性?)...(当然后面退休那一集也请了张钧宁,但是就是让人不舒服)

然后里面有一对情侣,女方在昆山工作六七年了,很稳定,有房。男方来自徐州,对于他的工作,纪录片是怎么说的呢?“在上海打拼”?然后女的要辞职和他一起去上海...

然后纪录片说女的强势,很多事情都是女的做主,但是事实上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比如婚礼上要不要挂一个窗帘这种(说到这个窗帘,是男的要求的要加的,体现他的“诗和远方”,女的觉得很丑,想换,男的不太同意其实,也看不出来什么百依百顺)而她确确实实是在职业这种关乎终身的大事上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

然后接着说强势,就播了女方爸爸在说教女方,说她要尊重男方,特别是“他从你的男朋友变成你的老公之后”我???

女方爸爸还把自己说感动了(旁边说哭的原因是害怕男方对女方不好,我想说的是你自己都先入为主地觉得你的女儿不尊重对方,处处限制她,她要怎么样拥有话语权呢)

再有就是很恶心的婚礼仪式,这也是通病了,就是全程没有母亲,明明母亲也从老家赶过来参与婚礼,但却忽视了母亲在孕育养育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像是权力的交接...我一直都觉得很恶心

再说第七集——进城

第七集进城打工,王银花她们家人又在说什么“你去了这个家庭就散了”“你去了就是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不是,她丈夫不是人吗?她丈夫只是残疾,当然会有不便,这个我们理解,但是不能把全家庭的所有责任都压在一方吧,另一方总不能当个死人混日子吧?再者她出去打工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家吗...

当然我们之间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壁的。我只是觉得纪录片不应该只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拍出来,而是要有筛选,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是吗?




看完这部纪录片,从生到死,如同被生命的阳光晒透,愿你们我们一生平淡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