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复中发掘新的生命力,应亮终于在自己的固定长镜头中展现了新的调度方式,不愧为可能成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大师称号的人。但不得不说一句收音的问题,主次不清晰,声音时常一大一小的很不舒服啊。
在电影中由两位见习的舞者起舞,缓缓韵起的舞蹈动作引导着视线,再翩翩出画仿佛拉开的舞台幕布,这场戏真正的主角舞蹈团“妈妈”出场,几句简单的交流便又切画引向影片的主角女儿。这两场戏的思考布局可谓出神入化,虽然都是固定场景长镜头,但调度演员的出画入画和台词精妙的配合看起来是舒适怡然,还为后边的故事发展和结尾走向做了重要情节铺垫。
故事的主线可以看做是小芬自我的情感纠葛,但从中穿插了众多的工作戏份、法律咨询援助的问答,这也是电影名‘另一半’一个意思,而巧妙在这些区别于小芬的女性故事都是没有结局没有解决事件的,这并不是在偷懒,正是印证小芬记录员的身份,只知其开端过程,不知其结局反应,也为我们蒙上了一层迷离。
在众多法律咨询中离婚案是最多的,而来咨询关于离婚的人当中绝大部分是女性,展现得无一个是普遍的相似的,尽是真实的,唯一一个男性也是把他作为一个女性本位的位置来刻画,尽管凶狠、显著的东方男性口吻,但所做的事情,所经历的伤痛都是那个年代女性所经历的。在众多离婚的女性中有穷的有富的、有出轨的也有因为不爱的、甚至还有就是单纯为了骗钱的,没有把女性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描绘祈求怜悯同情。但这部电影不是现在的那种极力塑造女性力量和强壮的电影,只是一部尽力记录和展现真实情境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这也正可是这部电影所具有的先锋性,因为男性角色依旧出彩依旧真实!
关于小芬的爱情,自身就有三个追求对象,还设立朋友、母亲、“另一半”的对照,解构复杂但不混乱。小芬从一至终都只有对邓刚这个人有爱恋的感情的,她会为他的冷落失落难过,会为他的惊喜兴奋不已,会为他的冲锋陷阵而惊喜惊讶带有不诚实的傲娇,也会为他失踪而不安惊恐;而这个男人呢,太典型了80、90后的自由洒脱,以为能一战成名式的妄想,贪图享乐不知趣,要不借着机遇而小富安康、要不就颓废潦倒至死。他为小芬做了他认为好的关爱她的事情打架、塞钱、写信、许诺,其实他也不知道他不爱小芬,只是在假装性的爱恋,因为他总是冷落凶恶小芬,而小芬也总会被他所感动,这些事不过换谁也能做,也许40岁的大叔会做得更好。
妈妈介绍的相亲对象40岁大叔功成名就,除了会夸耀自己的功绩以外没有任何的成为对象的魅力在,承诺的‘好’不过也只是金钱上的。更可恶的是朋友的朋友警察先生,打着本就亲密的关系竟然想强行上位,做些淫乱之事,有权有势却没有爱,看重的是小芬“章子怡”的脸庞,想象的是一根棒子的下流事。而这个朋友警察的身份和法律咨询中的一些人的事相结合更讽刺当时社会背景下法律的可笑、无能、荒谬,代表正义的是金钱,伸张正义的是虚无,后面融合现实的虚构双苯爆炸事件更能体现此处的解释意思。
朋友一会有从香港来的追求者、一会又有台湾美国来的追求者,向往的是更辽阔的更自由土地和生活,但做的是不切实际放纵的事情,最后为了面子或者别的什么只好偷渡求生,最后命死异地也算是一种表现闯荡的坏结局。妈妈和爸爸的爱情就更为可笑,出走十几年了无音讯的爸爸,被妈妈狠狠地唾弃,但在爸爸归途寻家时又充满了希望和爱慕,可笑就在于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爱这种东西,哪怕虚假的、欺骗的、责任性的爱也不存在,妈妈苦苦的寻求等待的只是一个被恐慌压迫而不得不回家的男人。
小芬她们那个世代所追求是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真爱,但到头来也只是性上面的一些自主性,获得的仍然是被控制的无选择性的爱或者凑合的别扭的爱。反之到了我们这一代也看似拥有了强权,有很高的自主性,但受到上一代耳濡目染的我们是否真正的获得了选择爱的权利,获得了自由生活享受的权利,还得看我们这个世代完全的登上了掌控了世界的绝大部分才能窥见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