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讲述最近看的一部电影给到的感受时,复述剧情到落泪,爱本身或许一场hopeless,而我只看见hope在黄昏里疯长。
是的,《我谈的那场恋爱》——献给所有被岁月钝化的灵魂。
是那个黄昏——洗发水味道混着水汽爬上校服衣领,黄昏的光线从云层裂缝漏下来,将少年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爱「爱情」本身又如何?
那些反复计算性价比的日子
需要这样一场不计后果的沦陷
再遇见17岁时的男生,竟然在再次相拥之中又一次经历了那次黄昏。他的拥抱带着时光的重量,洗发水的柠檬香从某个缝隙里溜出来,和着夏末的晚风,我闭上眼睛,任由黄昏的光线穿透眼皮,湿发还在滴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这触感如此熟悉,仿佛刚刚从宿舍跑出来,踩着上课铃往教室赶。我知道这是幻觉,却舍不得睁开眼。
"我刚刚走在校园的小路。"我轻轻说。这一刻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害怕。
如果时间是一条河,
我就是刻舟求剑的楚人。
十七岁的黄昏与二十七岁的夜晚在时空里重叠。那个总爱踩着上课铃冲刺的少女,和此刻被生活磨平棱角的自己,突然在某个瞬间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原来爱情可以让人重新学会“无畏”。
影片的英文名“love lies”,是否还在纠结于自己到底是爱对方这个人,还是仅仅沉溺于爱时那种极致的感受,亦或是在爱情的表象下被谎言所迷惑。然而,这一切真的是那么重要吗?
余笑琴在东京街头与“法国男人”擦肩而过时,前夫车祸前的笑声突然刺破幻觉——这个蒙太奇式的闪回,像一柄锋利的刀,将她的“恋爱”劈开一道裂痕,她不是在爱一个人,而是在爱那个被生活碾碎前的自己。

张天赋饰演的李伟祖,从诈骗新手到“法国工程师”,他逐渐在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却在最后关头选择打破剧本。这种从加害者到守护者的转变,让观众在道德审判之外,触摸到爱情最本真的样态,爱是明知会输仍愿纵身一跃的浪漫。

电影结尾,余笑琴笑着说“我只是谈了一场恋爱”。她没有美化欺骗,只是承认:所有爱情都是谎言与真心的混合物。但那些瞬间——比如未吹干的头发、夏天洗发水味道、雪地里靠在一块的雪人——会永远卡在我们的生命褶皱里,成为对抗虚无的锚点。
当理性计算“最佳恋爱对象”,当“清醒”成为新时代宣言,可是爱情可以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冒险,可以是一次对现实的恶意犯规,但唯独不能失去那种“输得起”的莽撞。就像十七岁的黄昏,明知十几分钟后便是永夜,我们仍要站在光线的临界点,只为抓住那根注定消逝的金线。
而我终于把某个标本般封存的黄昏
轻轻放回了心室最潮湿的角落
我们都成了幸存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