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纪录片系列,译名真的是大蹭《猫鼠游戏》。内容确实相关:What's in the mind of con artists? (骗术大师们的小脑瓜里都藏了些什么)

纪录片里是3位学者:犯罪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行为学家组成一个专家团队,接触一共6位诈骗案犯人,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观察微表情、心理学实验(脑神经方向)以及行为反应试验,主要分析:1. 表达内容真实程度 2. 主观给人感觉 3. 语言表达和实际脑电波/微表情的差别 4. 同理心、情绪波动等共情能力……

核心是:找他们和普通人的不同。

印象极其深刻的是第一位被研究对象,也是电影《猫鼠游戏》的原型。他提到的是:自己常常会声称自己有精神疾病来解释自己的教唆诈骗的行为。

然而实际上,他的神经检测报告与正常人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并没有精神疾病,而是更高的谎言识别能力、侦查力等等,而三位学者也认为这部分能力更多是后天所致。

这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虽然骗术大师的诈骗的个人行为并不是群体责任分散等等所致,但是普通人与恶的距离真有那么遥远吗?

你很难说骗术大师们缺乏道德法律意识,他们有的(第二位)甚至比普通人更加尊重规则、判断思考更加理性:在博弈模型中不选择报复行为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增值活动。而前三位都很擅长在道德语境下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弱者的身份,“真诚”讲述自己的苦难,让人理解、共情,随即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说,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具有“道德意识”。

他们丰富多彩的内涵在纪录片中没有被一个“con artist”的概念掩盖,骗子群体中的异质性得以精彩展现。纪录片的研究出发点也许很难说具有科学价值,但是呈现的结果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