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去否认,很多人都觉得现实笨拙透了。

一个不是自己起的名字,天呐,分明我有一个更好的点子。

一个心里想去的城市,什么?为什么想去?计划没有,至少会让人感觉我有追求吧。

一场按照流程走的爱情。为什么要爱情?或许因为我年纪到了?

一份偿还父母的清单,喂喂,我将来一定挣大钱。虽然没有征兆,但我当然那么觉得。

为什么现实这么笨拙呢?瞧瞧,我的想法里有这样好点子,父母不懂,老师不懂,他们一定是老古董。而我不是。我心里的愿景有一天会成真的。

事实呢?

或者我以为绝美的名字在其他人看来奇怪的很。我的追求又没有什么具体计划。我所认为父母不懂的爱情在他们几十年前就经历了。还有那份自以为是的清单,太有趣了。

我突然想起有幸听过的万青一首摇滚。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什么?我在针对你,不不不,我在说《伯德小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就主题来说,《伯德小姐》谈不上新,而是聚焦在一个年轻人追求的主题:逃离故土与寻找自由。事实上,《伯德小姐》最动人的地方反倒不能用这个主题来阐述。如果可以的话,翻译成离开家并且尝试生活更恰当----它没有,也不必有一些展现年轻人迷茫电影中的诗意。相反,它展现出一种笨拙,这是截然不同的----诗意是自己眼中的世界,笨拙是世界眼中的自己。

伯德小姐在试衣服的时候,不过想得到一句夸赞、一句承认罢了,她知道实话是如何的,只是并不是所有人为了想听实话才会问出问题的。就像伯德小姐她不想听到自己穿上新衣服其实没那么好看,也不想听到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她想听的不过是自己很好看了、不过是无论自己好不好,都希望有人怜爱。想要这样的赞美不代表自己不会去更努力好看,去努力更好,那仅仅是想听一句—甚至在听不到赞美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被爱。

在她十八岁时,她迫不及待去买了一本成人杂志。其实她能对此多感兴趣呢?她更想要的感觉不过是对售货员说的那一句:我十八了。

这样的她,在外人看起来有些笨拙呢。

可一想,这样的事情谁没做过呢。向其他人不经意透露出一句“我好笨”,谁又真的想得到一句“有的人天赋聪明,有的人天赋平庸”这样熟稔于心的真理呢,谁不是想得到一句违心“你很聪明”的夸赞呢。 高考完冲入驾校的人们, 有多少人是真心认为开车这一个技能在未来几年内会用的很频繁,而不带着一点点‘我十八了,我可以学车了’而去学习的私货呢?

是的,如此笨拙,可笨拙也不该被恐惧。

在一次一次尝试后,会发现那是一场空。会发现克里斯汀这个名字或许更好,会发现偷食禁果也比不上懵懂的悸动,会发现无休无止的争吵总需要一个人站出来结束这一切。但若未曾笨拙过与尝试,那还得在长大路上走下去吧。

去了大城市,怀念小城。离开家庭,怀念家人。这些是必然的。她所感觉隔阂的母亲,在最后也发现像极了呢。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