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杉姐

昨天,我应邀去参加贾樟柯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首映礼,并做了映后点评嘉宾。说实话,有点失望,6.7分不能再多。

贾樟柯野心很大,但最后的呈现却不尽人意,作家们的点评很明显撑不起70年的中国往事。整个过程中,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么生涩的片子,居然还有很多影迷捧场(笑),你们才是未来中国电影的火种。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河北首映礼)

影片共分18个章节,通过4代作家马烽先生(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老师、余华老师、梁鸿老师的讲述,探讨了故乡、时代、家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试图从作家们碎片化的记忆中拼凑出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的历史变革,探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此消彼长。

...

全片以极其简单的电影句法、大量运用文字媒介和语言媒介来讲故事的方式真的太晦涩了,大量的固定镜头、特写镜头让人不适。我明白贾樟柯这样的文人导演其实特别希望在电影的表达和呈现上无限接近文学作品。但电影真的会如文字一样充满力量又暧昧吗?我觉得是可以,只是这部电影还没有达到。如果大家很喜欢诗意电影,那我觉得可以去看看塔可夫斯基,可以去看看他的《乡愁》,那是我心中最接近文学的电影。

从作家们的讲述中,他们透露出同一个信息:我们住在城市却更依恋乡村,来到了更加富裕文明的现代社会,但人的幸福感好像并没有因此提升。正如那个手机的镜头一样,拥有了最先进的通讯工具之后,我们真的就不再孤独了吗?就真的能联系任何想联系的人吗?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千差万别,却也会走向同一个结局。

...

余华和梁鸿的讲述是全片的小高潮,余华是个段子手,而梁鸿关于母亲的记忆实在太令人伤感。贾樟柯想要表达的乡愁,是我们总渴望远方,但走着走着,有时就会忽然想要停下来回头看看,甚至后退几步,回到我们的“血地”,全片关于乡愁最动人的一幕落在“你生在哪里,就在哪里死了一半”。

我有多年在外求学的经历,故乡与他乡,也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故乡是那个时刻想让我们逃离又午夜梦回的地方;是让我们思前想后,纠结缱绻,痛苦并温暖的地方。如何与故乡相处和如何自处同样,是所有人这一生都逃不过的功课,那些挣扎时刻,绝不是偶尔,而是分分秒秒。

因为不论我们选择怎样的地域、怎样的人生,都无法逃离平凡人苦难的一生,在这部电影里,那些身处神坛中的作家亦是如此,更何况是平凡大众呢?不管家乡还是他乡,理想的人生是一个伪概念,是我们这一生永恒的彼岸,是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

...

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原自余华儿时游泳的经历。他讲到儿时生活在浙江海盐,那时候,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海里游泳,海盐的海水是黄色的。但在学校上课时,课本里说海水是蓝色的,他经常想:为什么我都看不到蓝色呢?有一天,他游了很长一段距离,一边游一边想着: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但黄色的海水就是黄色的,不管游到天荒地老都不会变蓝。我们的一生就是游泳,遭遇漩涡,挨过、忍过,就能活着,反之,那里是生命的尽头。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波澜壮阔的一生,哪怕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他的生命里。他的经历,就是他的史诗。那些把生活看的太认真的人,其实更容易明白:活着,是一件太需要勇气的事情,而活很久简直就是伟大。

我很喜欢《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那句台词: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挫败,但我还不想离开它。

...

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忍过伤疤、荆棘、沟壑、苦难之后依然选择活下去,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个最美丽的憧憬,那就是未来,是以后,是假如某一天。

大家好,我是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教师小姐姐一枚,公号《杉姐影院》创始人。作品散见《幕味儿》《豆瓣电影》《第十放映室》《电影烂番茄》《武志红》《遇见张小娴》《外滩The bund》《灼见》《大象点映》《独立鱼》《伊姐看电影》《世界华人周刊》等公号。

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