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短评写不下)
没想到还在排片就去看了。
一直没去是因为害怕被触发创伤(虽然最后果然被触发了),但是既然还在放映,可能就是说服我要去看的意思。
果然影院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非常适合骂脏话和痛哭。看到最后哭出了声音。有了这笔钱,你就可以去上学了。谢幕时我在抽泣,亮灯之后变成默默地流泪。朋友看着我对我说我的眼妆花了。很惭愧,在看到参与选举之前,我还在补口红。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今天很坏。今天有那么多的纷扰,那么多残酷的命运的巧合,但是我们还有明天。只要选择明天,就还有明天。哪怕明天依旧有那么多残酷的命运。
没想到写的那首小诗里有这么契合的句子∶
“许诺鲜花,许诺坦荡的游行
“而我想要一个不用许诺的明天”
在天台上,在翻飞的彩色床单中间一边用有力的双臂干活的笑着的女人,绞干床单需要很大的力气。在路边和好友点起一支烟摇晃双腿再偷偷藏起一支的女人。为了参选为了应对这盛大的一天涂上口红又擦去口红的女人。紧握选票像紧握情书的女人。爱母亲又只能说出恨的女人。禁闭双唇的俯视的女人。真实的女人。我们活在一代又一代女权主义者的遗产里。
看完回去的那一天晚上(也就是昨晚),我又做了噩梦。很遗憾,梦里的我依旧无能为力。面对具象的即时的暴力,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影片也没有说。但也许我们还有一个所有女人的双手一起托举的明天。就像我已经从噩梦中醒来,面对不那么迫在眉睫但惨淡的现实。
想法的小提纲∶
1.在思考暴力场面的舞蹈形式呈现。比起其他更加深邃的解释,我更倾向于∶“因为我们还没找到合适的直接叙述的方法。”镜头到底应该对准哪里,究竟该捕捉怎样的细节和声音,在结构性的暴力下,表达变得很困难。所以,选择一种象征的方法,可能是对艰难叙事任务的尊重。希望我们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的声音,更希望我们不用再叙述这样残酷的犯罪。
2.亲密关系的暴力变得具象化。施暴的人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变坏,也不是因为生活的磋磨而“暴露”本性。亲密关系中的不平等结构是隐秘的藏在诱饵中的,但它始终存在,这是超越了阶级的性别暴力。富裕的、贫穷的、勤勉诚恳的、花言巧语的、养尊处优的、穷凶极恶的“男人”都处在这个结构中。个体不会因为运气而幸存。
这里的表现非常好也非常有趣,也许我该抽个时间再看一遍。那种既视感是通过什么方法造就的?还是由于我们作为观众已经有了影片内的创伤记忆?
3.吊唁,非常有趣。两种母题是怎么联系和叠加的?
我们活在一代又一代女权主义者的遗产里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