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大多数的讨论点都集中在约书亚是否真正爱自己的妹妹,又是否从家庭中感受到了冷落从而激起肃清家庭关系的意识。但我在看着电影海报时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考,画面中的约书亚面对着欣赏一幅巨大的自己的画像,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极度欣赏自己,联想到他在电影中任何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围绕着“我想要什么”而付诸行动。其实这很符合在儿童心理的世界观中只有“自己”这个概念的存在,孩子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起整个世界的模型,从而逐渐产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人存在的概念,但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个人的性格与学习能力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约书亚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天才儿童,正常的九岁儿童就已经能够在这个阶段意识到这个世界中其他人的存在,何况是约书亚,但约书亚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显然是注重规则忽略感受的,这一点电影开头的一个细节非常能够体现出来:在接到电话听到妹妹出生的消息时,父亲带着他急匆匆地打车赶往医院,但是约书亚停在马路对面,不愿意闯红灯,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闯红灯,他不能共情父亲这种因为心情激动而漠视规则的行为。同时他也仍处在一个正在构建世界模型的阶段,他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木乃伊的相关知识后教室中的仓鼠才遇害,在圣经中阅读到Joshua的故事后行为才变得比之前更加激进,他对知识的理解效率极高,并且能够快速消化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中并付诸行动,但同时又极度缺乏同理心。在他的概念中,他想这么做,那就这么做了,他忽略家人的感受就和忽略宠物的生命是同一种心理,他的世界中有其他人的存在,但是他并不需要去理解其他人,他依旧觉得自己能在自己的世界中任意布局,其他人怎么想并不重要,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既定模式,而如果他不满意这个模式,那么他就可以去更改,知识的摄入是他更改模式所借用的工具,一个人在意识不到这个世界还有别人和意识到后仍旧毫不在意是两种概念,后者更像是一种类神概念,而约书亚的确总是将自己代入到最高层次的位置上,我敢肯定他在阅读圣经时读到和自己同名的救主约书亚时产生过一定程度的身份认同,他和奶奶在博物馆中,提到混沌之神塞特,语气也明显是欣赏的,他的行为也在向神话概念中的神职内容靠近,他并不认为神的行为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就像他不觉得木乃伊在现代社会就不能继续制作了。约书亚对自我的高看和Egocentric,从电影信息就可见一斑,这部恶童主题恐影的题目并不叫坏种或孤儿怨这类行为定义的名字,而是以约书亚的名字命名,电影的海报是这个孩子站在一幅巨大的自己的画像面前兀自欣赏,这个孩子除了自己不在乎任何人,所以我并不觉得他所说的爱妹妹有几分可信,也并不认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妹妹以后能成长得更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