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国家地理出品的纪录片《枪炮、病菌与钢铁》。查了一下,十七年前的作品,也就是同名原著获得普利策奖之后的第七年。相比于原著,有两点新意:1.作者戴蒙德教授亲自出镜讲解,书中抽象的描述变成了具象的现场拍摄,接受度大大提高;2.第三集里增加了关于非洲困境的思考,甚至拍到了戴教授哭泣的镜头。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

二十多年来,随着原著的流行,地理决定论已经深入人心。我几乎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印加帝国、新月沃土等名词,可能都拜戴蒙德教授所赐。对于原著的观点罗列,也许已是明日黄花。

近期,对于争辩的兴趣越来越淡。不顾及历史背景,不了解问题内核,急于抛出立场,选择站队,显得可笑而苍白。今天世上的绝大多数问题,可能都不只有一个诠释——而不是解决——角度。缜密的观察,加上建立在逻辑上的话语,才是争论的第一要务。

换句话说,面对宏大的问题,“奥卡姆剃刀原则”不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更稳妥。每个人都有多重选择:既可以抗议,也可以不屑,当然也可以不持任何观点地面对。是的,面对就行,不必事事都有自己的观点。

两小儿辩日的那种方式,就算圣人,也只有苦笑的份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