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部剧我是三刷了吧,可以说印象深刻、感受丰富。当然,除了第一遍是在电视上从头看到尾,后面这几遍基本上就是只看与战犯改造有关的内容,只要出现梁冬芳、徐高平这些感情戏的情节,就直接拖动进度条——真搞不懂这么一部主题突出的主旋律正剧,为什么非要塞进这么一个傻白甜+一个大胖子。我注意搜了一下,这也是不少网友与我同感的吐槽之处。

也许有人会为编剧辩解,这是为了借助感情戏更加突出主人公王英光的伟岸形象,突出战犯改造工作的艰巨。其实大可不必要。新中国对战犯的改造,其本身意义就足以震撼世界,掺进这些小孩过家家似的感情戏码,反倒冲淡了主题。

我并非一味反对感情戏。你为了丰富主题加上也可以,但是演员一定要选好。在那个年代,梁冬芳也算是出身“贵族”人家了,然而举止作派一点也没有高贵门第熏陶出来的那种雍容稳重,活脱脱就是当今青春偶像剧里的一个傻白甜。可以对比一下经典战争剧《亮剑》里的田雨,人家也是青春年少,也是仰慕英雄、春心萌动,但是人家的举止作派就很符合门第教养,所以一比较就高下立判。

再说徐高平,搞不懂为什么非要安排这么一个满身憨气的胖子出镜。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机关干部的举止风格自带一种干部色彩,而他在剧中的这样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我二刷甚至三刷的缘由,都是因为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时,看到叶立三他们分析朝鲜战场的片断吸引了我,于是回过头来找出这部剧重新看。的确,一群在硝烟里熏染泡透了的军人,面对朝鲜战争这么一个突发的新鲜事件,无论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抱着其他不可言说的目的(譬如黄维),对其关注、追踪、评论,这是很符合常理的。而功德林管理所恰当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主动提供资料和场地,甚至邀请一线主官作报告。战犯们正是在这一分析评判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失败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这个角度说,这的确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正剧。

片中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非常丰富传神,这得益于这几位演员的深厚功底。杜聿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主帅风度,王耀武话里话外流露出的市侩狡黠,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康泽梗着脖子,一再死犟“我不是大特务”,令人忍俊不禁。还有黄维,我看前面有网友评论其有风骨,其实倒不如说是个性很强。演员可以说是把这个心存幻想、清高自负、又敏感多疑的淮海著名败将给演活了。还有周养浩、徐远举,演员把他俩这个阴险、狡诈、挑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剧中有言,特务是人人都恨。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场面,就是最后一集在特赦大会上,面对上台领证的杜聿明等10名战犯,仔细看台下其他战犯,眼中流露出的那些表情,有羡慕、有嫉妒、有懊悔、有期盼……可谓是演得生动传神。

反之,剧中对我方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反倒有些缺憾。首先不得不吐槽的是这个胡大树,这举止作派简直就是个二愣子。要知道,功德林这么一个特殊的单位,上级机关肯定会挑选并派遣懂政策、有文化、高水平、会做思想工作的得力干部去担任负责人。所以,胡大树以及另一个马副所长的言谈举止,完全不符合史实。也许编剧是为了反衬主角王英光的光辉形象才这么安排的吧,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败笔。还有本篇开头提到的梁冬芳、徐高平的演技,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旋律满满的正剧,比较恰如其分地重现了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共产党的对战犯一个不杀、改造重生,是一个令西方势力也不得不佩服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