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出现在大众眼前,其中《山海情》可以说是俘获了一大群网友的心,许多网友对这部剧展开热议,声称“没想到扶贫剧居然这么好看”“世上只有两种人,还没看过《山海情》的人,对《山海情》真香的人”。看见这些评论,我心动了,而且《山海情》在豆瓣上面的评分竟高达9.4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看这部“扶贫剧”,谁知,一开头便停不下来了。
《山海情》有一种净化人心灵的功能。观看时,自己的生活节奏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完全沉浸在西海固那些村民的故事当中,看到的是漫天飞扬的黄沙,听到的是带有地域特色的改良版方言,村民淳朴踏实的真性情感染着我,有笑声也有泪水。
《山海情》能享誉这么高的评价,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优秀文学作品。这部剧中蕴含了许多东西,包括浑厚的文化内涵、感人的艺术价值、中国脱贫攻坚道路的全部内容等。不仅如此,其中《山海情》所影射出来的对现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更值得我们探索。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群众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和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有领导有组织地克服艰苦环境、寻找脱贫道路,最终将贫瘠的“干沙滩”变成富饶的“金沙滩”的故事。其中充当带头者的是马喊水的大儿子马得福,他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在脱贫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这对二儿子马得宝来说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哥哥,但得宝从小就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作为家中的老二,没有老大那样受器重,没有最小的妹妹那样被关爱,反而在不苟言笑的父亲严厉的鞭打和训斥中长大。在剧情的开始,得宝带领村里的几个孩子和水花逃走,想出去闯荡一番。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未来能有什么打算呢,他只是想脱离哥哥的光环,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已。
每个当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每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爱却在他们看来不是相等的,剧中的马喊水显然也是这样,反观当代家庭,许多孩子同样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至少让孩子们看来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呢。父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中一个孩子有了偏爱,就连他们自己都不自知,特别是年龄不一样的小孩,他们总认为相应年龄的孩子就该明白他们本该明白的事理,他们所有的“无理取闹”都成了调皮和不懂事,这其实是他们想让父母感知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虽然父亲对得宝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但他从小就懂事,应证了这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贫困,受教育的机会给了哥哥并默默打工为哥哥垫学费。为了家庭他偷火车、搬砖、挖煤,为了寻找尕娃独自一人去新疆打工,所有的怨言都被心里的责任意识吞没。这样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格让现在的孩子自愧不如,现在的许多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太依赖于家庭了,就算以后上了大学、拿了学位,可是鞋带不会系、衣服不会洗,这样的一个人能说是一个健全的人吗?显然不是,这是步入社会以后“妈宝男”的缩影,可想而知,责任感、独立意识、实践能力这些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那个吃不饱饭、精神和物资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马喊水作为村里的代理主任,有机会了解到上级领导的价值观和下面群众的生活状态,他相较于两者的思维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这正是让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竭力让得福上大学,为得福做长远打算。村里还有一位认为教育至上的人,他就是德高望重的白校长,村里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心愿就是想让孩子好好读书。但随着脱贫道路的发展,许多人看到了去福建打工的好处,但只有白校长看到了这是糖衣炮弹、是陷阱。有些村民由于家里人手不够就想让未满十六岁的孩子出去打工,班里的海玲就是受害者,白校长曾多次登门拜访劝说,但家中大人的恶语相向让白校长节节败退,他深感愤懑“条件变好了,你们就觉得读书没有用了是吧!”,白校长的这声呼吁是多么地让人悲痛。他倾尽一生,只为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他一生都扎根在村子里,处处为孩子们着想,这样的老师应该受到最大的尊重。
《山海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给我们提供生活的力量,我们能有现在这样的生活实属不易,我们要向那些对扶贫攻坚道路坚定不移的工作者致谢。这又不仅是一部扶贫剧,更是知识和教育的大比拼,也是给所有父母、所有孩子、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上的重要的一课。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所属什么样的年龄段,只要我们不放弃、敢拼搏,有了这样的心态,日子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