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是要听着《亚西亚的孤儿》,才能字字写下这沉重的一篇。

也许高考内的好坏,是个伪命题,我们最终做的,应该是取消高考。这一大胆的假设今天在我心中飘起,它究竟是个真理,还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笑话,要赌上我未来数十年的青春,才能一探究竟。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一个黑夜里,立下我一束渺小却坚定的旗帜。

这部片子没有局限于高考内部来讲述,他甚至讲的主要不是高考,讲的是高考的落榜者的避难营——毛坦厂,讲的是上海务工人员的随行子女,讲的是中国目前力量薄弱却坚强燃烧的教育公益,讲的是无法逃避的经济上的绝对差距,讲的是贫穷里的简单梦想,讲的是富有里的高贵的追求,讲的是教育实际执行者们各执己见、都要开出一条路来的态势。

高考是个大杂烩,干净的、落后的、先进的、守旧的、愚昧的、大胆的、创新的、肮脏的都汇聚在这里,让我们一时分不清它的真正面貌。其实,单纯从高考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它作为一种极公平的选拔机制而言,已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复杂的历史,给予了它太多额外的重担。这让我想起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它在设计上也是完美的一套理想,但落到现实上,它就是一坨稀烂,高考与之类似,但已经好得多,但我们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中国的教育史亦或者中国的选拔制度史,将以高考的消灭为主要标志,就此分流。若干年后的历史教科书上,高考,以及高考身后的一系列考试,都将成为一件件陈旧的历史事件,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制度,那时,上面会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中国教育史与选拔制度史重合的时期,有两次关键的飞跃,一次是科举制的诞生,一次是以高考为代表的现代科举制的消灭”。

此后,我当致力于中国教育与选拔制度的分离,努力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阶级问题……我向给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个轻松的答案,一个沉重历史时期的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