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本片联合导演哈姆丹·巴拉尔在以遭遇暴力袭击并被拘禁的新闻,百感交集,翻开了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看看讲了个啥。
《唯一的家园No OtherLand》,聚焦于约旦河西岸南部马萨费尔亚塔村庄的日常生活,通过记录巴以冲突背景下,以军执行命令对巴勒斯坦人村庄的反复骚扰和强制拆迁,展现了巴勒斯坦村民在长期的暴力行径下的持续抗争。片子是由巴勒斯坦村民和以色列人权记者共同创作,叙事结构按季节展开,从2019年夏起始,于2023年10月完成,但在现实中,土地的“拉锯战”持续到至今依旧无解。
主角巴塞尔既是一位年轻的巴勒斯坦活动家,也是这座村庄的人民,他的视角是整个社区命运的缩影。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活动家,这令他从小目睹父母为保护土地而做出的斗争。这种世代相传的斗争是复杂又冗长的,但也是摧折人意志的,因为以方采取的策略似乎就是虚与委蛇地掣肘,周旋时间,消磨耐心,延长绝望,等失败积累地足够多的时候,村民就会搬迁并放弃这块土地,从一间淋浴间到整个村庄,都是这样消失的。
尤瓦尔是巴塞尔的记者朋友,他来自以色列,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巴以人民友好相处并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巴塞尔担心优瓦尔只是同情或者利用,但优瓦尔用行动和陪伴证明了自己的真诚。
但这也让人很唏嘘吧,优瓦尔作为以色列人,他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因为黄色车牌而畅通无阻,可以到以色列的家看望母亲,可以到巴塞尔的家拍纪录片,他做他想做的事情。
但巴塞尔作为巴勒斯坦人,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的家就在这片村庄,他已经被困在村里,如果不守卫面临覆灭的家园,他将变成依水浮萍,无处可去。而且他只能拿到绿色通行牌,意味着他会被圈在西岸,就算想要离开这里也障碍重重。实在是进退两难。
由此看来,虽然他们的个体命运紧紧相连,但社会分化和历史矛盾赋予他们的权力是一道真实的藩篱,就比如“共情”,能不能不带偏见地去看待同理心——优瓦尔理解巴塞尔会不会带一丝怜悯?巴塞尔理解优瓦尔,会不会带一丝羡慕?这实在是考验人性。
片子的制作不算精良,采用了手持摄像机镜头和历史档案影像相结合的方式,有大量晃动不堪的镜头,而结合情境我们可以知道拍摄者正在被驱逐和殴打。而这些眩晕的镜头更加直接地呈现了他们的处境,令人感到不安。
这部片子让我心情沉重,缓了很久也无话可说,尤其是要铲平学校的画面更是让我不忍直视。坦言,这超出我的经验,我无法切身体会,光是感受到一点点他们的处境都已经很痛苦了。我甚至悲观地觉得,从改变现状的角度来看,拍纪录片或许没有意义。
拍下来确实让更多人看到了发生的事情,但是谁来解决呢?
如果说是一门手艺,我们拍下来,数年之后,人们自满地从这段影像里感叹人类智能的博大精深。
而这种针对人为灾难的呐喊,放到未来,或许呐喊从没停止过,历史埋下的矛盾同样源远流长,时间在其中越积越深。
我个人感觉这部巴勒斯坦视角的纪录片是一种对和平的呼吁,但我只是旁观者,我无权评说当事人们会怎么看待这部片子,而从事实出发,比如导演被绑架这件事,这部片子似乎变成了一种巴以冲突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