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影评,笔法稚嫩请多指教)

还记得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在家乡大理的我激动不已。因为我个人既是科幻迷,又是电影迷,而且我也是刘慈欣的粉丝,最喜欢的他的作品是《三体》,当然也读过他的《流浪地球》。不过走进电影院之前一开始并没有抱过大的期待,因为国产科幻电影的现状我是清楚的,我看过的科幻电影里喜欢的也基本都是国外的电影,像《后天》《2012》《独立日》《地心引力》《末日天劫》《第九区》《太空旅客》……当然还有我最爱的《星际穿越》,几乎都是好莱坞的电影。也不知道国内何时才能建立起好莱坞一般的电影工业,何时才能出一部能有以上电影水平的科幻片。带着期待与一丝怀疑,我走入家乡大理的博纳IMAX影城。不得不说,第一遍看就选择IMAX版的我挺幸运的。

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国产科幻居然也能这么好看!于是立刻买了第二天的票,第二天又走进电影院二刷。

《流浪地球》原著小说我看过并不算很长,而电影中的情节在原著小说不过是一笔带过而已,所以电影差不多是在《流浪地球》描写的这个背景之上,在2500年的“流浪”之旅中选择出了那么短短的一点时间做的再创造。而看完电影的我觉得,创造得真的很棒。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剧情,音乐,还是人物的对话、表情,都让我十分感动。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想先聊聊这部电影的配乐。这部电影的配乐全称是由中国作曲家阿鲲操刀,我本人也是他的粉丝。我认为他为这部电影写的配乐很优秀,完美的融入了电影中,甚至看的时候都可能不会察觉到音乐,但我认为音乐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十分重要。音乐为这部电影营造了一种未来末日的苍凉感,悲壮感,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主题音乐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题音乐出现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是开场不久地球被推离太阳系的时候,此时是宏大的管弦乐团演奏的主题音乐,背景语音是各种语言的:

“再见,太阳系(中文)

Goodbye, Solar System(英语)

안녕, 태양계(韩语)

Auf Wiedersehen, das sonnensystem(德语)

さよなら、太阳系(日语)

Adiós, sistema solar.(西班牙语)

До свидания, солнечная система.(俄语)

Au revoir, le système solaire.(法语)

Adeus, sistema solar(葡萄牙语)”

当时感觉太震撼,太悲壮了。 第二处是刘培强最后开着空间站撞击木星的过程中,他和儿子刘启的对话,背景是只用钢琴一种乐器演奏的主题音乐,非常安静,我认为这种处理非常高级,体现出了他们父子之间情感的细腻。这也是全片中我最感动的地方。 由此也体现出了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巨大作用。

这部电影里非常吸引我的一点是,他不像好莱坞式的电影一样一味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一味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流浪地球》中,我觉得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人类这个群体的奋斗,大家通力合作,进行“饱和式救援”,虽然电影里只是一个小队的事迹,但背后是全人类的挣扎,真正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这比好莱坞的一味强调个人 格局大了许多。这体现在了很多地方,比如:俄国人马卡洛夫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临死前把刘培强推向控制舱;日本司机的车里挂着风铃,自杀前说想喝一碗味增汤。直到最后,人们说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调转车头,驶向控制中心。所以这并不是一部所谓的爱国电影,而是全人类对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式的爱国主义不会出现。

至于对人物的刻画,我看完电影后看到一篇微博,郭帆导演说为了让电影能在春节档上映,删减了大量关于韩子昂、刘启、王磊等人之前生活的片段。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物的刻画感觉稍显单薄。但我觉得,作为一部科幻电影,人物的刻画并没有其他类型的电影那么重要,这部电影的各个方面在我看来在今天的中国影坛已经足够优秀,称得上是一部精彩的好电影。

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国产科幻电影出现,让我们这些科幻迷大饱眼福。

我已经等不及想看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