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佳片。
电影主线是疫情后破产婚礼策划人的再就业之路,从“见财颜开”到“真心为你”的转变,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纠结与矛盾,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结果七老八十了喃呒技艺却得不到合格传承的嘴臭老师傅,一心想把下一代培养好改变命运而只把喃呒当作谋生手段的颓废儿子,希望继承父亲衣钵但因为是女性因此自觉得不到父亲重视的要强女儿,舍不得放手让幼子离去的母亲,担心爱人身冷宁愿受到屈辱责骂也要见对方最后一面的恋人,大龄怀孕但另一半犹犹豫豫的女朋友……在一场场葬礼之间,世人间的爱与恨慢慢现形,有人值得珍惜,有人只剩遗憾。
中国人忌讳谈生死,大抵是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司生死的是地狱里的阎王,十八层地狱之下,听上去就让人毛骨悚然。还有奈何桥、孟婆汤、引路的黑白无常……这和基督教里,死后升入天堂尽享无忧无虑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死亡教育的缺失,让很多离别发生在转瞬之间,猝不及防。
所以,许多人错失了告别的机会,真心话憋在心里,到最后关头也没来得及说出口,留给身后的生者一道没有答案的谜题,无论如何费心解答,也找不到批改题目的考官。葬礼上哭天抢地之后,午夜梦回时辗转反侧,心魔在疯长,只有酒精、香烟或是眼泪,能让痛苦暂时麻痹。更何况儒家文化在东亚深耕多年,大声把爱说出来也成为一种羞耻,多少表面强硬却暗自担忧的父亲,多少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多少被爱着却常常感觉不被爱的孩子。
人一旦离开这个世界,无知无感,后续发生的任何一切与ta就没有了半点关系。身后被拉扯的,是ta身边的人。正如影片中,黄子华扮演的殡仪师傅所说的:
“生人都要破地狱噶,生人也有很多地狱。”
打破生者的心魔,对于殡仪从业者而言,是真正的终极任务,一场葬礼,求的是生者的一片心安,所以能否让生者在葬礼之后,放下心结,完全释怀,成为了检验葬礼好坏的标准。片尾跳过火堆的女儿,终于听懂了父亲责骂背后的爱,飞舞的星星点点火光,是悲怆的告别,也是再生的赞颂。
影片里满溢着平淡的市井气。阿婆经营的小店,一碗苹果雪梨无花果汤,一罐红豆水,一壶大红袍;老牌饼店的核桃酥,供奉在母亲灵位前的白糖糕;开花的富贵竹,俯瞰川流不息车龙的天台。身边人常说,回归之后,香港已经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价值,但在我看来,那份隐藏在细节中的温情,依然是宝贵的传承与财富。
片中反复出现的万国殡仪馆,是香港首家非营利性殡仪馆,位于九龙红磡畅行道8号,由东华三院董事局殡葬服务委员会营办,提供廉价殡仪服务。因此,红磡地区聚集了殡仪相关的店家,一家连着一家的长生店和花店,为往生者提供了最后的体面。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奏响了一曲曲离别的悲歌。
早点把爱说出,别等到来不及。谁也不知,此次是不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