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90年代前的片子,这部老影片近几年重又火起,逐渐稳定在豆瓣250序列。刷短评,发现大量热评在2017年前后,再查,也许是《芳华》在彼时上映,同样是对越自卫反击背景,又或许那几年似乎每年都有主旋律国产战争片上映,这部暂无来者般“大尺度”影片看罢感受颇为不同,如此,便热捧起来。

先从理性角度谈。

若震撼于所谓“大尺度”倒大可不必。80年代老片子尺度能媲美本片的可不少,追溯80年代文艺作品,影片或书籍,彼时思潮主流方向之一便是“反思”,甚至窃以为已达到某种程度的zzzq,至于在反思什么?你懂。

所以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在主流“反思”思潮背景下的众多题材片之一。与其说是讲那场战争,不如说是这股“反思”在彼时PLA的具体表现成果。

这是具有历史性的,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会陷入局限性误区。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男主在激愤转折时怒道:我也有人的尊严!然后便毅然上了战场。如果让身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90年代人看了会怎么说?很简单:他会笑。尊严,尊严值几个钱?比起这部80年代影片想表达的,40年后看到的我,对于不同年代人的主流观感更感兴趣。

回到电影本身。故事本身还是会给到9.0/10.0的高分,因为人物塑造、演绎及故事本身叙述结构(发展、转折、伏笔等)严谨得如教科书,也十分圆融,本身想表达的命题也十分到位。作为对比,《芳华》我也给9.0/10.0,你可以跟我讲这俩剧某些方面高下有着云泥,我懂。但你要知道两部片子本身命题俨然不同,冯与严的《芳华》本身就是个关于他们那个群体的青春回忆录,格局着眼于小,是观众解读过大而已。个人喜欢芳华甚至更多些,因为拍摄手法更为唯美,以及那段可封神的一镜到底。

再从感性角度谈。

作为90后生人,出生时十年轮战恰好硝烟褪去,加上宣传淡化(地缘关系客观需要,没有问题),仿佛成为一场遗忘的战争。因为家庭关系个人会相对关注些,但相关影视作品确实寥寥《高山下的花环》《芳华》《中国兄弟连:他们的战争》《蓝剑B》。。后两个是纪录片,感受会更不一样。

除了相关小众群体,关注的人应该很少了。老兵不死,只会凋零。是一句彻底的P话。没有声响,没有壮烈,更不唯美,都会忘却。

但我希望他们能够被彻底忘却,默默无声地被遗忘,而不是在这个喧嚣到发癫的时代里,被拉出来,断章取义,粉墨登场地用于表达、承受、被打扰、被亵渎。

不论什么原因、或什么目的,选择为国牺牲的人,我们可以不愿或不敢去学,但至少,请保留我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