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时间节点·历史站位
主干就是一个典型忠臣、一个对封建皇权有情结的满人(aka 朝廷鹰犬)如何接受改变,如何对清廷彻底失望、走上革命道路改天换地故事。1911年,宣统三年,这个时间点已经选得太好,黎明前夕+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官方的革命叙事伦理都是新人如何取代旧人、新人如何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旧人”的形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慈禧太后型,腐朽昏庸、食古不化、居上位却无法体恤国家和百姓;另一种落魄贵族型,王朝气数将尽,已是穷途末路,但又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总是追忆往昔+顾影自怜。总之,一个旧人如何“见自己”变成新人的故事感觉还是讲得很少。
在穆青身上始终能看到非常细致、真实的新与旧之间的角力,和他心中的摇摆、纠结、矛盾。最终一副旧的骨骼长出了新的血肉,从维新到革命,从王夫之(《船山遗书》)到孙中山,从皇权到共和,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众生皆将平等,《天行健》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与旧的辩证法。
白一骢高明的地方感觉还是设置了穆青和王家洛这一对照组,预判到观众都会误判穆青才是彻头彻尾的旧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王家洛才是那个被纲常礼教和情感私欲互相争夺、残忍撕裂的那个人,又一个生动的礼教吃人的例子。
●女性角色·精神导师
感觉在这种严肃题材里写感情线难度一直蛮大的。无论是20世纪20-30年代的的左翼的革命+恋爱小说还是十七年文学经典的《青春之歌》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硬伤。关于左翼模式,茅盾已有概括,不外乎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革命决定了恋爱、革命产生了恋爱三种;《青春之歌》更是卢嘉川、江华这类男性角色在引领林道静,用思想启蒙触发爱慕,革命行动力直接转化为性吸引力。
穆青和两个觉醒女性的关系明显有了突破,女性角色拥有强大的主体和自我,在精神和情感上引领男性角色走向觉醒。穆青和乌兰珊的关系把爱合理地导向了革命,从私领域的变革(从等光绪做天子媒到期待一个自由婚恋的世界)逐步走向公领域的变革;穆青和柳琳的关系其实感觉更复杂,亦师亦友,到后面哥妹感很强,表面是革命党和朝廷命官,但柳琳靠思想输出扭转了权力关系。
●科班
楼导和卫导你们拍东西还是讲究啊。用了一些老的影像资料,就要像电影一样设定画幅、色彩的变化;镜头和剪辑也都很漂亮;现在观众一般会跳过的片头都足足做了八个、其中三个致敬邵氏和王家卫导演;公路寻宝的设定需要跨越中国的多个省份,各地的民俗、美食和方言都基本还原。
感觉也看到《天行健》就感觉挖到了沧海遗珠,被结局创死的我又去看封神的30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