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和小伙伴约在学校门口小卖部玩。那时有种很流行的戳洞洞板游戏,你给他一毛钱,就可以随便选个小洞洞戳,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奖品,类似于开盲盒和刮彩票。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给他那一毛钱时的心理活动,我心想,这是赌博!都是骗钱的,我以后不能再玩了!下一秒,我就开出了“一等奖”,“我的天呐,这居然是真的!”摊主说我很幸运,给了我一张光盘,上面写了《天书奇潭(上)》。我赶紧跑回家,坐在地上,看得如痴如醉,它也成为了我童年最喜欢的动画电影。
对那时的我来说,不懂别的,没那些弯弯绕绕,就是好看。故事好看,蛋生好看,狐狸好看,尤其粉红色的小狐女最好看。以我当时的早熟程度,我已经可以识别出这是故事里标准的狐狸精和坏女人。可是她真的好漂亮好美啊,简直就是我梦中的少女。银月般的圆脸盘,乌黑的盘发,桃红的鬓花,婀娜多姿的身段,“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为我们胡媚儿的颜值打call。这个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其实三只狐狸我都喜欢,我终于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了!小时候觉得自己喜欢狐狸精是件很羞耻很奇怪的事。整个电影每个角色都是用了心的,包括山水国画背景,加入清明上河图的市井气,特别有民族味,而讲故事的人又是用现代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它的。比如让人津津乐道的狐狸跳舞片段。我小时候就不懂什么融合东南亚风情,我就单纯觉得“哇!太酷了吧!太好玩了吧!”手段再复杂,还是要回归到最本质的初心来。又或者说,最高级的技巧是情感。
不仅好看,还有趣幽默,实在难得。奇奇怪怪的大尺度的恶趣味的现代的传统的,荤素不忌,全都一盘端上来,而且还整合得特别优雅。比如县太爷的十几个爸爸依次跳出来,我甚至想这不就是鬼畜吗哈哈。幽默,不说教,太难得了。我最讨厌别人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讨厌父权文化。
这次在电影院看,尤其听了一下背景声。也特有意思,比如寺庙的片段,鸟叫声不绝于耳,左边右边,立体环绕。在狐狸偷天书的片段,有狼嚎衬托气氛,很吓人。看片尾的纪录片,重制版应该也是重新录了一下配音的,总之各方面都很有诚意。
配合了解的背景(原本由BBC与上影共同合作的这部电影,由于BBC撤资,只能我们独立上映),因此我着重看了一下一些由于原剧本太大尺度后期重新修改的戏。比如躲雨入寺段落,狐女去喊门,小和尚一见到美女就两眼发直,舌头却滴溜溜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又如狐女跪在佛前,小和尚向她讨香火钱(原剧本应该是求欢)的段落,分镜头画的那叫一个漂亮。画面从庄重威严的大殿和佛像开始,慢慢推向一个小小的粉色女孩,匍匐跪在蒲团上,再带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丑和尚。之后的全景画面总是对称的,我觉得是特意用这种规整严密的构图讽刺衬托这里不该发生的情欲,尤其是视角从两尊大佛中间望去的画面,小和尚和胡媚儿窃窃私语,那种禁欲又充满情欲的氛围,简直让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关于寺庙的小黄书有了画面。老和尚和小和尚争欢打架的画面据说参考的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真的自己脑补剧情直呼精彩!最后这场争欢闹剧以小和尚被丢进井里结束,画面又是全景镜头,安静祥和的古寺睡了。我觉得导演团队对这段小插曲的处理并不是批判性的,是带着点幽默辛辣的讽刺。
学到了本领之后,该如何选择?
电影里呈现了两种对立面。小蛋生学法术帮助百姓,斗蝗虫,降天雨,斗妖精,帮助百姓拿回自己的财物。而三只狐狸除了一开始未学法术的坑蒙拐骗,后来学了之后,竟然一路高升,做了县令府尹乃至皇上的座上宾,学了一身好本事,然后用来讨好当权者。我莫名联想到“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等等一些乱七八糟的。其实,我还有个疑惑。小蛋生不也是从天鹅蛋里生出来的,没爹没娘的,怎么他就天生知善恶,能分辨呢?怎么人家狐狸叫妖狐,蛋生他偷学就不叫“妖蛋”?从天庭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没有分别吧。不过,人物角色的确是符号化了一些,这似乎也是制作团队刻意而为,使得整个故事简洁明快。至于大家称袁公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我总感觉这个形容哪里不对劲。
片尾导演说了一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朴实的话,痛苦的体验,感人的执着。很久以前,我也这么想,后来忘了,今天又想起来了。有些感受,可能被生活的琐事掩盖,但突然有一天,它还是要回到这里。因为这是你发自内心所渴望的,宇宙都将被你吸引。(插一则奇怪的想法,所有魔法是不是都是广泛的具象的复杂的吸引力法则,念着专属咒语,奇迹自现。)
回到那个午后,我看完《天书奇谭(上)》,就一直惦念着下是什么。当时家里还没电脑,久而久之也就忘了。后来,我上网搜索才发现,天书奇谭没有下集。但的确也很多网友和我有一样的记忆,以为我们只看了上集。很奇妙,也许有一天“下”将有人续写,在某一个熟睡的梦里,在日复一日却不重复的生活中。它可能不以《天书奇谭》的模样出现,但一定会有下一部令人惊叹的民族的中国动画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