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浪浪人生》:看完沉默的电影看完只想沉默,原本是冲着黄渤去看的,但最后依然得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有演技的演员不等于好电影,但大概率是等于好票房的。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在看到“狗达”与“阿太”的时候,我就想到这部电影应该和蔡崇达有关。

这部电影是一家五口彼此为依靠与底气,展现“爱拼才会赢”的一部电影。所以,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充满了祖与孙、夫与妇、父与子、兄与弟之间的感情,也遍布福建与海、 龙舟与赢。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元素很多,但剧情设计、叙事结构都过于松散了,很多时候都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但是表现方式瓦努前期那不理解。

我看到了什么

我好像看到了一盘大杂烩。本来是为了大众点评的城市向导官的任务而选择电影的,看到这部电影的一个评价“好笑又好哭”,比较适合我的审美,但也会总觉得这个演员阵容不一定能出我喜欢的片子。果然,的确是这样的。

叙事

首先,从叙事视角与结构来说,《浪浪人生》采用的是典型的“主角线”叙事方式。整部影片以父亲为核心,用线性时间展开叙事——起、承、转、合都沿着他的人生轨迹向前推进。因此,故事的走向非常好理解:一个喜欢折腾、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父亲,在责任与理想之间挣扎,却始终得不到儿子的理解。

然而,这种单一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叙事的层次。影片几乎完全依附于主角的情感线索,缺乏多维度的叙事支撑,使得故事在结构上显得过于平面。叙事能力的不足,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简单的单薄感”——无论是情节的铺陈,还是人物的成长,都停留在表层。它完成了一个“故事”,却没能搭建出一个真正有厚度的“世界”。

其次,从叙事策略来说,《浪浪人生》延续了国产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常见的手法——用“反差”制造情绪张力。影片一边以轻喜剧的方式展现生活的荒诞,一边又在关键节点上迅速切换到煽情的表达,希望观众在笑中带泪,在荒诞中体会温情。这样的策略本意是好的:通过情绪的起伏来平衡现实的苦涩,让“浪浪”的命运显得不那么沉重。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反差”成为惯性而非表达时,情绪的转换就失去了自然的说服力。影片几乎每一次笑点之后都紧跟着泪点,这种过于可预期的节奏,让人看到导演在“设计感动”而不是“捕捉真实”。于是,观众被推着去感受,却难以真正被触动。那种原本该属于生活的温度,被情绪的精准控制稀释了。而且,笑点都不是高级的笑点,留不下记忆点。

最后,从叙事立场来说,浪浪人生》显然是温和而善意的。导演试图以一种包容的视角去讲述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将生活的不堪转化为可以被接受的温情。这种立场让电影充满了体谅与柔软,也让它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显得“安全”而“正确”。然而,温情的背后也隐藏着某种回避。影片并没有真正去追问人物困境的社会根源,而是用和解与亲情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当一切悲苦都被“理解”所包裹时,现实的棱角被磨平,愤怒和无力感被温柔替代。观众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却失去了对现实的再思考。这种立场上的妥协,让《浪浪人生》成为一部“善良但不尖锐”的作品。它愿意安慰观众,却不敢刺痛观众。于是,影片留给我们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种轻轻的、带点疲惫的叹息。

表演

黄渤的演技依旧稳健,殷桃的表现也一如既往地细腻,他们都完成了角色层面的“表演任务”。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好演技,并没有真正带来角色的生命力。影片中的人物像是被一层“表演的外壳”包裹着:精准、有度,却少了那种被生活碾压后仍在反抗的张力。或许,这正是导演对“底层人物”的温柔处理——让他们的痛苦变得可以被观看,让他们的挣扎不至于让人难受。但当表演被过度打磨、被情绪调教得恰到好处,生活的粗粝感就不见了。

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活着的小人物”,而是“被演出来的小人物”。

他们的麻木,不再是生活压迫后的真实钝痛,而更像是一种被叙事温柔化后的姿态。

这种“好看”的表演,恰恰削弱了电影本应有的现实力量。

反而,我很喜欢刘雪华的表演。直到后期演员表出来的那一刻,我才反映过来阿太的扮演者是刘雪华,看的时候始终觉得她就是蔡崇达的阿太,那个通透的小老太太。

主题

从主题层面来看,《浪浪人生》想讲的是“爱拼才会赢”的人生信念。故事的底色是温情的——一家五口彼此为依靠,是彼此的底气。父与子、祖与孙、兄与弟、夫与妇之间的情感交织,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情感支架。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福建海岸、龙舟竞渡与“赢”的意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也让人自然想到蔡崇达笔下那种“生活虽苦,但人依然要活得有尊严”的精神。

然而,《浪浪人生》的问题在于:它的主题是对的,但表达是空的。它试图包容所有温情元素,却没有足够的叙事与人物去支撑它。父亲的“拼”,儿子的“不理解”,阿太的“包容”,每一条情感线都具备潜力,却都被松散的结构与过度的情绪消耗稀释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它讲述的是“拼搏”,却呈现出一种“麻木”的情绪。人物在不断努力,却没有真正的挣扎;他们的沉默更像是命运的顺从,而非内心的力量。于是,这部电影最终没有成为关于“奋斗”的故事,而成了一首温吞的生活小曲——动听,却没有回响。

看完电影,我只剩下一种沉默的感受。

因为我看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重量,而是一种被温情滤镜处理过的现实。

有演技的演员,不等于好电影——但他们的确等于了一种好卖的情绪。

《浪浪人生》像一场被设计好的感动:它想温暖你,却没能真正拥抱你。

# 我为何沉默

看完《浪浪人生》,我只想沉默。

不是因为电影太差,而是因为它太努力了——努力地想讲一个关于“坚持与温情”的故事,努力地想让每个观众都能被感动。可正因为它太“想被理解”,反而让我无法真的进入。

我沉默,是因为那种被“安排好的感动”让我有点疲惫。

我们在影院里一次次看到类似的故事:底层的小人物,努力生活、相互扶持、温柔和解。我们早已知道他们会哭,会笑,也知道他们最终会选择原谅、选择继续活下去。

但生活并不是这样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无声的抵抗、不得不的放弃、和无法言说的愤怒。

而电影里的温情,往往替我们“合理化”了这些无力。

还记得2016年在广州花城看《心迷宫》时的震动,这种感觉好像自此之后再未在新电影中感受到了。

我想起蔡崇达曾写过的那些人——他们也苦,也挣扎,但那种痛是“有重量的”,是能在文字里闻到咸涩海风的。

而《浪浪人生》的苦,却像被糖水冲淡了。它温柔到近乎无害,也正因为无害,让我无话可说。

所以,看完电影,我只能沉默。

因为当连悲伤都被剪辑得恰到好处,连眼泪都被预设好了出口,

我们还能拿什么去相信生活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