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习惯了小孩子要么就是聪敏过人要么就是熊到天下无人知的设定,习惯了与父母的冲突代沟总是在一方离开甚至离世之后才能了解。这是因为套路上的更易共情,也是对儒家家庭阶级的无奈体现。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父母总是更具有权力的一方,子女也更容易缺失表达的能力。

而“小妈妈”避过了这种肤浅的共情,席导又一次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解析了母女相互理解的故事。只是这次女儿才8岁,母亲并没有滥用成年人权力,而孩童也只是普通孩童,像每一个8岁孩子那样会撒娇、会害怕但也会向父母表达宽慰与爱。

母亲因为承受不住丧母悲哀,将收拾旧物的事情交给丈夫与孩子回到自己家。孩子在外婆家停留的几日遇到了8岁时候的母亲与彼时的外婆。孩童的敏感让她认为自己是母亲悲伤的由来,但8岁的小妈妈对她说绝非如此。最终,已成年的母亲在离开之日重回外婆家最后一次观察这里,与女儿相互拥抱,坦然接受了女儿直呼自己名称。女儿也全然理解了母亲悲伤的由来,也放下了因敏感产生的担忧。

8岁的母亲与父亲确确实实见了面,但依旧很难说这是平行世界的交融还是一场梦。电影里女儿说过父亲从不袒露自己小时候的悲伤与害怕,只讲些有趣的故事。而母亲却很坦然说出过去种种,所以也可能这是母亲过往讲述过的事在梦里成了有逻辑的故事,故事里还有自己的母亲-女儿的外婆。女儿在这场“旅行”之中见识到了母亲述说过的所有害怕,即便才8岁,她也能够充分体会到那种恐惧与恐惧的由来,而且理解的方式也非常孩童——见过、听过,所以知道恐惧的由来。这种见与听可能是来自于母亲描述之后的想象,但它在视听上是确确实实具象化了,所以不管对她还是对观众,这种表达都很友好。

整个故事里父亲经常出现,对女儿也很温柔体贴,成年母亲虽然出现场景集中在开头与结尾,但对女儿的温柔与爱,还有丧母的悲伤都表达的很清楚。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商业电影和故事片中常见的戏剧冲突,就连女儿向小妈妈坦诚自己是她女儿时对方也直接接受。整个剧情都围绕着女儿从担心到放心而徐徐展开,结局也没什么离婚的狗血故事。能拍的这么温柔又让人共情还不落窠臼,席导是真的非常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