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泥于文本解读,或是对剧情合理性的强硬思考,或许便是落入了导演的陷阱。在这部电影里,前后两个故事的关联在文本上特别强烈,例如相同的话语被长相一致的女主说出,Dick Laurent is dead反复说出或是首尾相合,但是这些巧合在这部电影里感觉是多余的,仿佛是为了制造巧合而出现的。
什么是有用的“无厘头”呢?如果一部电影需要我们对“无厘头”像对侦探类小说一样进行绞尽脑汁的解读,是否是“过度阐释”呢?对于大卫林奇的电影,是否需要我们过度阐释呢?
在穆赫兰道里,我们不需要非常多的思考来得到这是一个有关梦境与现实的故事,但至于分辨何为梦境,何为现实则不然。可是用文本分辨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是过度的,我们应该跳脱出这种思维,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感受,这才是更接近欣赏一部电影的状态。
在讨论的前半段,我们从自身的感觉出发,体会前后两个故事的“实感”,即哪个故事在你看来是更真实的。导演在Fred的故事中处理明显更为谨慎,室内客厅视角的选择带给人强烈的压迫感,仿佛我们也置身于这样一片危险的领域中,我们对Fred的生活有强烈的代入感,它潜藏着致命的威胁。对比而言,Pete的故事是更公众的,我们是外在的,我们只是观察着他的生活,尽管Pete同样经历着惊慌(有确切的黑老大的威胁,也有不知道的那一夜发生的事情带来的困惑),但是我们对惊慌的代入没有Fred那么多。同时,影片中有具体的客体作为Pete的观察者,即两个警察,他们和我们处在同样的视角之下。可以说,两个故事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叙述方式。
从人物上,Fred所经受的精神困扰是无厘头的,但是Pete则是更可被理解的,他行为的动机是可以观测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觉得Pete的故事流于表面,他的行为简单粗暴,这个人物有意地被打造得有点虚。我们可以从他父母带着墨镜出场、他被包装的高超修车技艺看出,这个故事简单到令人发笑。
也许大卫林奇有意地模糊两个故事在虚实上的分辨。Fred的故事是精心处理的混沌,Pete的故事则是单薄的简单。
讨论小结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生命的维度
在观看电影《地球之盐》的时候,我想到了王英老师的许多课堂,我们曾在纪录片里领略过这些可爱的物种,它们有着各自的习性,生命与死亡川流不息。萨巴斯蒂昂说,当一只猩猩第一次从镜头里看见自己的时候,它的眼神是深邃的。我想这种深邃来自于生命的 ...
短评
4月12日,酣畅淋漓地看完了《坠落的审判》。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时,我和畅畅疯狂地鼓掌,只可惜,只有我们两个人在鼓掌。场面一度有些滑稽般的英勇。在那一段桑德拉与萨穆埃尔的极限altercation里,你看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一对有教养且 ...
Dreamer的黄昏
许久未写影评,不知如何写影评,不敢随便写影评。我为自己看不懂镜头语言而羞耻,也为只会写些道德价值而羞耻,乃至下笔时警觉不能写成这样、不能写成那样,于是什么也写不出,写出什么也不满意。前些日子听道长讲艾略特的诗,艾略特曾留下了读诗的方 ...
随便写写
四个小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留下的是如细水流长般的缓慢渗透。而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被它震撼,第一次,来自于梁罗茜小姐姐的那篇《成长》。我已经记不清一些句子了。开头说的是台南的一轮明月下,少年正捶打着一棵苍老的古树,眼里却写满了那 ...
小西天观影小品
5月5日,和韩晓彤骑车40分钟来到小西天观影,途中含有绕路、间歇性癫疯、飙车。提前十分钟到达片场,为携带煎饼、面包入场,不惜扮演身怀六甲。为防止肾上腺素飙升,决心两人合吃小份爆米花。进入片场,两人独占六席,正准备大睡一场,没想到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