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里面两星给女主演技,一星给刘烨。
有感动,更多的是干涩。整部影片编剧都极力体现着一种“道理我都懂,但我就不这么干”的倔强和蠢劲儿,十七年和纹格电影的忆苦思甜模式被原封不动地挪用到今天,那么所谓的“时代精神”,真的有在与时俱进吗?
你老实你当冤大头,冤着冤着就习惯了。
明明主旋律电影最终应传达的是“无悔于我们的青春”,最后观感却演变成“他很好,但我不可能像他这样浪费我的青春”。
另外,影片中政府与党的缺席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尤其是侯勇饰演的王长杰这个部长(后来升职成政委),作为党的代表,他发挥的作用只能用“孱弱”这个词形容,侯勇脸上除了紧锁眉头就是一脸沉郁,一个大写行走的无能为力。
这是抹黑还是赞颂?
在一个明明不残酷的时代,展现一个相当残酷的年代故事,这是赞歌,还是诘问?
而电影里像这样不能细思的矛盾还有很多,明明指出重男轻女,却还是坚持让女性牺牲供男性获益;明明国家津贴补助到位,却坚持一分不收以至贫困到愧对一双儿女;明明通篇宣扬清苦节俭,女主辍学供弟弟读书的大女儿却说出了“你以为书本费就够了?别人有冰棍,别人有玩具,我弟也要有,我要给他买最贵的变形金刚”这样的台词。
这种国家—男性—女性的金字塔式结构所体现的层层压榨和攫取价值观,编剧也深知不对,因此在指出不公之时,又搬出了中国老一套的封建伦理观,“你爸救了我爸所以我要守岛报恩”,“我是丫头所以读书没用”,只要让主角“主动自愿”地进行牺牲就可以达到粉饰太平的效果,就像在说,“我可没逼他,是他自己选的。”
在非极端条件下做出极端选择,这让观众体验到角色展现的不是“无悔”,而是“无脑”。
这也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问题,矛盾不充足,因此塑造了样板角色。
羞于指出苦难中有美好并存,羞于在奉献中谈获得,这种二元对立的政治正确风向,跟BBC逢中必加阴间滤镜,跟外国人PUA中国人吃海鲜会破坏环境,某种意义上是殊途同归的。
不突出强调岛的重要性,却让人为之守候32年。
弱化党和政府的存在,却让人坚信它的光辉。
那么在孤岛的封闭环境中,维护的,不也是一个全然封闭的理想主义理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