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业余艺术家MAart

它让我想起了上个学期的某个周六,我边吃早餐边看完《生吃》的那个早上,我之所以这般印象深刻,是因为我那天在豆瓣上给《生吃》打了一星,并写下了“拍得很好,但我从未如此生理不适”的短评。

《钛》完整延续了这位生猛女导演的处女作风格,影片里充斥着暴力、疼痛与鲜血,朱利亚·迪库诺似乎对于在这些元素中加入自己对社会思考的整套流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Alexia因为父亲的控制欲遭遇车祸,小小年纪的她只能通过手术将头盖骨替换成“钛”材质的金属板来保全生命,并在右耳上方永远露出一块漩涡型的可怖伤疤。从那时起,父权的暴力便彻底侵犯了她的人生,成为她犯下一切罪行、遭受折磨的根源。

金属板似乎成为了一个侵犯的符号霸占了她的大脑,她与汽车发生关系,怀上了长有金属脊柱的孩子,流出了汽油般的乳汁;她用金属棒插入被害者耳朵或是点燃汽油放火的方式杀害了八条生命,包括她的亲生父母;她对一切金属材质的事物着迷,甚至是她同事胸前的乳环。

以上这些事件,导演都以特别露骨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一方面,观众不得不折服于导演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另一方面,这些暴力的镜头过于直接,在刺激视觉的同时也会令部分观众生理不适,从而忽略她原本想要表达的内核。并且Alexia搔刮皮肤和让Justin的脸破损等元素在《生吃》中也多次出现,恶心之余还会有些审美疲劳。

当然,这部金棕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亮点:

Alexia在畏罪潜逃后遇到了痛失爱子的Vincent,并成为了他的“儿子”,这无异于又是一种父权的隐性表达。Vincent为她剃头、刮胡子,希望她能有一个“男生该有的样子”,却又在手下的嘲讽中处处维护这个来历不明的亲人;Alexia一开始拒绝交流,甚至想用一贯的作案手法杀害便宜父亲,但最终却说出了了一句“我爱你”。

在Vincent对Alexia女性身份的妥协包容和Alexia对Vincent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式的爱中,我隐约看到了消解性别对立和父权压迫的新方法。结局,镜头停留在Vincent抱着金属脊柱外露的新生儿这一帧画面,也许受过伤痛难以一时消逝,但希望永远会带来曙光。

其实我给这部作品打低分的原因首先在于不适应导演的影像风格,从脑部手术这一点看,《钛》与温子仁新作《致命感应》有相似之处,但温子仁暴力场面的处理,我就觉得很爽。

与此同时,《钛》在注重意识的表达和劲爆的画面时,也确实没有把文本做好。

谢飞导演今年8月9日在豆瓣上写了一篇名为《从西宁First青年影展看片谈到<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的文章。文章里谈到了张骏祥导演的一次演讲——《尊重电影的文学价值》。其中“电影必须与戏剧、文学永远‘结婚’”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认识到一部故事片夯实剧本的重要性。

而《钛》在剧作上似乎只注重了主题的提炼,从而产生了叙事琐碎和人物动机不明确的问题。

上个学期学校做影展,我在对接导演时认识了一位现在正在做剪辑师的导演。当时我问他是不是以后不做导演了,他说不是,而是现在在做各方面的积累,以后去拍商业片。他的意思大概是说,生活已经很累了,还要观众去看一部沉闷的文艺片,没有必要,他不想那样。

我对《钛》和《生吃》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人生已经处处是伤痛了,再让我看一部觉得很痛而且引起生理不适的电影,我会很糟糕。

《生吃》剧照

不管怎么说,电影是包罗万象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朱利亚·迪库诺导演在这个时代做出了一部“本身就是酷儿”的电影,值得一个金棕榈,也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