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昆曲巨匠张继青先生去世了。欣赏她的表演,对本人而言,每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昆曲艺术的享受,而是不断被这位宗师带向对于中国古典戏曲表演艺术的一种综合性的,极为深刻的体验。

先生的艺术当中,唱功一门最为人所称道,其实她的念白、做功,整体的艺术表现,所到达的高度是不相上下的。尤其是近些年,网上开始流传了先生演出完整版“大寻梦”的视频(注:《牡丹亭·寻梦》对于原作中的曲子保留最完整的演法),唱念做表,观之忘情,可说是到达了无美不备的境界。

然而,此时深感自己无法为先生写一篇悼文。因为先生的艺术之于我,实在影响太深,也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感情。谈论其艺,只能先做极为充分的考虑。今日忽闻宗师谢世,半晌回不过神来,也绝不愿意仓促动笔。因而此时也只能以简单的文字送别她。

先前,看到有人转发老舍《茶馆》的话剧影片(1992年版),提到李立群表示他看了三十遍,从中学习表演。我作为台下人,无论写乐评还是纯欣赏,对于反复观看顶尖的表演艺术,细细揣摩却也有很多共鸣。

张继青演出昆曲《牡丹亭》的电影版与静场舞台版,自己前后看了大概不下一百遍,再加上多个《寻梦》的视频。这些瑰宝,可说是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在公众号上贴了其中最有影响的电影版:泰山已颓,松菊何在?送别昆曲巨匠张继青先生,尚未接触昆曲艺术的朋友,可以领略一下。这样的影响绵延不绝,正是对大宗师最好的纪念。

无论对于昆曲唱、念、做、表所能企及的高度,还是一种更宏观的中国古典美的意境,又或是中国古典音乐戏剧深层的特质与力量,要了解这些,有再好的说明,也必须面对如此顶尖的表演艺术本身,潜心其中,方能真正领悟一些东西。

如张继青先生这样,以绝代天才为根底,由璞玉含光,到持之以恒地自我琢磨数十年,摒弃一切境界不足之表现手段,为后世树立真正标准的大家,其艺术得到较好的保存(相对于很多人),实为幸事。

如今不少演员,显然是学这些学得太不够,又或是基础功底不足,哪怕反复看视频学习,也是难以实践的。仅是唯有这样的表演留下影像记录,后人才真会明白:原来,曾经到达过这样的高度啊?

大宗师晚年再度登台彩唱,《牡丹亭·离魂》是为绝响。看了上海大剧院的那次演出,唱功、台步的控制,依然无懈可击。“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看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一曲《集贤宾》听完,不知今夕何夕。后来,先生说大概就在那次演出一年多后,她的嗓子状态下滑,不会再登台了。

再后来也登过台,对比之下,却终归还是明白先生的意思。自己很庆幸,领略那最后的辉煌,一切的根底都在,有奇迹般的状态,也有比以往更深刻的洞见。就如同太阳西沉以前,焕发无比耀眼的光辉。

这样的艺术是属于永恒的。

文:张可驹,原载: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