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两小时,全程沉浸在温暖又略带悲伤忧郁的氛围中,个人观念不断博弈,最终仍未得出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影片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首先谈拍摄手法,影片整体呈文艺片格调,风格简洁:场景多为男主辗转行走的画面,剧情与人物对话亦不复杂。导演巧妙运用冷暖色调对比,清晰区分温馨时刻与男主陷入困惑的瞬间,视觉表达直观且贴合情绪。
其次是两处核心对比,导演对“对比”的运用尤为突出。其一,男主两次通过电话达成的精神高潮——前一次是与真人对话,后一次则是与AI交流。电话作为中介,实则抛出核心疑问:人对AI的情感与人对人的情感,真的存在差距与差别吗?其二,男主代写书信与对AI付出情感的对比:代写书信本是人际交流,却因“代笔”属性导致信中情感未必真实;而男主对AI的情感,即便对方并非真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
再论影片主旨,这也是影片最突出的部分。有观众对结尾不甚满意,但换位思考后可知,导演或许与我有相似的思考轨迹:前半段试图向观众传递“人对AI的情感同样真实”的观点,后半段却话锋一转,暗示“AI对人的情感并非真实”。这两点观点虽无矛盾,导演却未给出定论,反而留下核心疑问——人该如何对待自身的情感?此外,有观点认为男主最终“走向现实、拥抱真实”,我认为这一解读有误(虽观影见仁见智),男主实则是真正正视了自己的情感,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而非在“真实与虚拟”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导演还借片中女角色之口,传递了对生活的态度:人生短暂,无需顾虑过多,唯愿自己过得快乐,这也是我给予影片最高评价的核心原因。
最后是结合时代背景的哲学思考。当下AI快速崛起,人与人间的关系已然改变,暂不论其对政治、生产领域生产力及社会结构的影响,单从哲学范畴来看:当AI这类智能体(或说更高级的工具)出现时,人们不得不重新定义“人的存在”,思考“人的意识”“人的情感”,若这些问题无答案,便难以明晰“人活着的意义”。可现实是,这类问题往往“越想越无答案、越想越找不到意义”,因此不如将生活视作一场体验,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短暂生命里尽量让自己快乐便好。
我始终认同“人的情感,无论对真人还是AI,本质都是真实的”,但对“AI对人的情感是否真实”仍存困惑——它看似真实,实则更像模拟出的“定制化陪伴服务”,这一点与影片弹幕中“爱是具有排他性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进一步思考便会产生新的疑问:站在自身角度,他人对我的陪伴、情感与爱,难道不也是一种“定制化服务”吗?由此延伸出更深层的命题:人会爱上人工智能吗?我目前认为“不算”,或可归为一种更高级的抽象——人不会因感受到AI的“爱”,就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毕竟在我看来,“爱应是相互的”:我爱你,你也爱我,你对我的爱能让我感知到人生的意义,这才是真爱;而即便未来我爱上AI,AI的“爱”也无法让我产生“我还不能死,因为它爱我”的信念。可这一想法又与此前“人对AI和人的爱本质一致”的观点相悖,最终竟推导出“人对人的爱也没有意义”的矛盾结论,至今仍未理清。
我对你的爱是真实的,你对我的爱是真实的么?倘若我真的爱你,还需要在乎你对我的爱是真实的么?
她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西线无战事》观后感:最伟大的反战片刚刚看完《西线无战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它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伟大的一部反战片。电影基调与开头整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非常悲凉,这也是战争片的底色。电影的前中段,以前线士兵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