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白蛇传·情》的影迷场,亲耳听到导演对东方美学影视化的种种用心之处,感慨其良苦用心,便前来对导演的原话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和传达。

...

在片场提问环节中有人提出电影打光和运镜的不足,导演表明这实际上是故意为之,由于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形和神,会对画面进行刻意留白,为了如此表现,电影中镜头几乎打平光,而非国外电影讲求的立体感,通过大量的光影塑造人物,导演还提到对摄影师如此要求后摄影师表示这会让他丢了饭碗(笑)。而使用固定机位也是为了追求传统中国画构图的精巧,一旦有了运镜便会破坏构图的美感,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是电影的不足实则是导演的巧思之作。

然而本人在电影中明显感觉到了单调构图的切换,给人是一种割裂感,仿佛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一帧帧图画的叠加。我倒是不排斥这样的拍摄手法,本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给最近计划创作的国风摄影找灵感,所以看到每一张精巧构图的画面都好想截图下来仔细品味。

...

下了电影后和室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影视化的难度,首先是门槛问题,戏曲加古文瞬间拔高了电影的门槛,这让电影注定小众化。看字幕的时候顺便看了眼英文,文字翻译过后完全失了味道,外国友人估计看了一头雾水,所以国际化的道路也更加艰难。其次是表现形式,在以前一场完整的戏曲演出要耗费好几个小时,而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电影时长基本不超过两小时半,这导致导演和编剧必须压缩情节来保证整部影片的剧情完整,所以在某些情节的衔接会有些突兀,朋友吐槽电影中第一折两人刚认识第二折开头就已经在放完婚的镜头了。还有一点是价值观和内容的探讨,在上元明清戏曲的室友告诉我老师在每节课上都反复强调由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导致这些经典作品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品读之时一定要抛弃观念的审视,抛开价值观念谈内容,抛开价值观念谈内容,抛开价值观念谈内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真没必要在经典传说下作是否为文化糟粕,是否符合新时代女性形象之类的无谓探讨,把白素贞塑造为新时代独立女性也有点强人所难了。其实内容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且,谁不会为痴情专一的人感动呢?片场中挺多人流下了泪水。

这部电影至今看了第三遍的人在影院中就有几个,好像还有专门为了做学术研究预约这一场的。

电影结束后,朋友随口一问这样的故事为何总反复出现在荧幕上,讨论后觉得一方面是故事戏剧化的剧情以及人和妖相爱的设定,另外现在快餐式的爱情总会不免让人与其说是向往不如说是欣赏过去从一而终的痴情和相濡以沫的感动。然而要知道许仙和白素贞的缘分是建立在生死的情谊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平淡如水,没有生死离别,又怎么可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总之对于一个没有深入了解过戏曲相关知识的我本人来说,这部电影已经非常好了,对我来说不仅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还通过了戏曲的方式和导演编剧演员达到了共情,再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