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乐园”这个词来源于马丁斯科塞斯对近年来漫威电影的比喻。不过,比起前段时间的《银河护卫队3》,《速度与激情10》似乎才是典型的主题乐园(短视频)电影。以下为分析。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有错误还望海涵。
1、续作。《速度与激情》是典型的大ip续作,这也是近年来大制作的趋势——原创ip太有风险。
2、花哨。我会用这个词形容。大部分都是运动镜头,快节奏的剪辑,大量特效和摇滚/说唱,画面质感很像游戏过场动画。即使它知道你买了票怎么都会看到结尾,还是在不间断地轰炸观众的视网膜和耳朵。事实上快节奏就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么?未必。比如结尾逃离火海就处理得很不好——太过炫技。
3、选角上,严格遵循好莱坞种姓制度:若干金发白女白男,若干黑人男女,比若干少一点的拉丁语男女,一个亚裔。反正绝对不在选角上漏下一点把柄。
4、套路化。当然,并不是说以前的爆米花片不套路——事实上这些套路就是从前人那传承下来的——但,近年来的“主题乐园”电影对套路的设定和处理越发粗糙敷衍,比机械降神还机械降神:
我们需要一个政府机构当坏人,那就叫它特工局吧。
我们需要一个反派,好,那他就是前任反派的儿子。
我们需要一个外援,那她就是前任特工的女儿。
我们需要一个花瓶和推剧情工具人,那她就是前任配角的妹妹。(照这样拍下去,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我们需要团队内斗以及背叛,那就让主角们打一架,插一段蒙太奇表明政府和反派勾结。
还得死些人,抽几个新出场/颜值低的让他们挂掉。
有意思的是,正因为电影默认观众们对这些乏善可陈的套路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处理上才如此随意突兀,这甚至可以说是观众和制作公司的心照不宣:我们都知道得有个角色死,死的肯定不会是主角所以不会心痛,因为不会心痛所以就不需要过度着笔在遗言和主角的反应上,因为观众会烦。同理,“特工局”不需要多余的介绍,是因为观众从以往的观影经验中就能先入为主地得知这又是一个类似fbi和cia的政府机构。
5、符号。“主题乐园”电影最擅长的就是往人物身上贴标签。剧情怎么样无所谓,人物一定要够抓眼,就算口碑烂到不行,至少还有二创的热度。金发西装优雅特工,一身肌肉强悍的女黑人,棒球服tomboy,一口黑人腔脾气不太好的family,花瓶美人,罗马古建筑(还有歌剧+意大利语),奔放混乱贫穷的巴西——都很讨喜,但没有一个人物或者一个场景是出人意料的。标签,符号,这就是全部。我们总是在说你的衣着打扮不能代表你这个人,但在电影里,它能。加上串客的大牌明星和综艺偶像(snl的那谁),彩蛋,再玩一些娱乐圈的烂梗和前作的笑点。无需在乎角色气质跟电影都契合度,以及这些综艺明星会不会让观众出戏,只要能提供发条微博的热度就足矣。
当然,我不愿意把《速度与激情10》称作电影——叫它宣传片吧,至少巴西那段拍得十成十像里约的城市宣传片或者狂欢节广告。喷了一通,最后来点赞美:我喜欢反派和大部分女角色。还有杰森斯坦森和姜成镐——两人的交手让我这个纯路人看到了一丝前作粗粝的气质。
ps:话说,那个玛芬蛋糕里应该是加了大麻才会致幻。合家欢电影可以这么光明正大地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