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给文艺作品四星以下是因为我愿意与作品互动而提升作品的完成度。
观众是作品的镜子,舞台也是观众的镜子。
1.背景知识: 影片前半段有一场戏是给歌剧粉的,一位采访歌剧女皇的年轻记者跟着卡拉斯走到一个广场,正在演奏、合唱的是《蝴蝶夫人》的哼鸣合唱。接着记者问出了: 难道你不在这时候唱一段吗?……这位记者显然很不专业,不知道这里作曲家是没有安排女主唱段戏份的,记者代表的就是吃瓜群众。
2. 人物塑造: 一些低分评论集中在女主被安排的过于装腔作势。让我们来做题/玩游戏参与互动 情况A : 女主本就如此 导演还原罢了,涉及真实人物的还原要拿出证据。但是全片多次提到,女主希望自己写自传,也提到现有的报道多有歪曲。
情况B: 这是女主希望自己所是的剧本,可以理解为她在年老时对过去的挽尊。谁还没有对过去的吵架、考试、人生选择不满意的时候呢?我完全相信歌剧演员能在生活中说出那样的台词,如果沟通对象熟知经典剧作。只是那样的人物不接地气罢了。
至于是史实还是导演假设立场,都能说得通。当然观众可以认为导演曲解、篡改了事实而打低分,但我没有在低分评论中看到任何史实证据。
3. 艺术综合审美: 还是那个老问题,就电影论电影是一种被技术限制的审美方式。电影本身也是综合艺术,为何不能结合其它艺术视角呢?如果因为镜头、剧本、台词不符合所谓电影特色就扣分,那这些扣分的地方也可以和文学、音乐等艺术进行关联的话,为什么不能加分呢?上述第1点就是与音乐结合,并不停留于背景音乐这样的传统联系罢了——
女主说她的生命就是歌剧!
第2点我根据文学作品的“作者已死”观点,如果导演歪曲史实,对于求真的粉丝可以先扣分,但如果根据导演的视角,给出了一个更符合卡拉斯意愿的自传版本,是不是也应该加分呢?又或者是不是可以放下史实单纯欣赏一个虚拟偶像呢?
4. 观影门槛与打分: 任何作品通过上述三点,观众完全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预定的目标客户群。如果不是,没必要打一两星的低分,也没必要啥也没看懂强行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