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象征意义上的“伤痕文学”,而是真实社会会毫不留情地一层层剥掉她的防护。

女主角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片中,她:
穷,做促销员;
没根没底,父亲暴力,母亲失踪;
性格散漫、缺爱、情绪化;
会跟刚认识不久的男人发生关系;
抽大麻、裸舞、自称“模仿非洲的舞蹈”;
消失之后,没人真的找她、救她、为她说话。

电影包装她为“神秘而自由”,但现实里,她就是那种最容易被社会吞掉的“边缘女性”。


现实中,这样的女孩会遭遇什么?
1. 社会标签会先杀死她:
她的行为会被贴上:精神不正常。不自爱,骚,随便
,不懂分寸,小心被人睡了还以为是真爱。现实不会允许她“任性”或者“模糊”,尤其是当她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家庭支撑时。

2. 男人会消费她,而不是保护她:她越“自由”,越容易被男人拿来猎艳;她不设防,不懂保护自己,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处理”的人;她可能成为“猎奇的性爱对象”,但从来不会是“值得尊重的关系对象”。

就像片中的Ben,是富有、精英、冷静的男性,他跟她睡,带她看“燃烧的温室”,最终很可能杀了她。

这就是一种社会阶层与性别暴力的合谋。

3. 女性群体也很难接住她:
太多人会觉得她“不正常”“惹人嫌”;在现实里,连女性群体内部对“疯癫”“不合群”的女孩也不够宽容;
她在体制外、亲密关系外、同伴支持外,三重孤立。

文艺片的遮羞布:浪漫化边缘,却不负责

《燃烧》就是这样,它给了你一张滤镜:灯光柔美;背景爵士;情节节制;男主“心疼”她;结尾给你一种“男人终于感受到伤痛了”的幻觉。

但你看清本质了吗??这个女孩,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被牺牲”的角色。

结论:现实里,她不是“燃烧”,而是“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