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见》是洪尚秀的第7部黑白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这一类型的电影往往摒弃色彩,造型,通过点,线,面,声音,光与影的变构,从而替代,消除,重构物体,环境,甚至是事件本身。正如格里耶所说:“这种“描述”(拍摄)试图替代事物,只选取它的若干特征,余下的留给其他描述;这些描述再试图抓住其他的线索和特征,哪怕他们总是暂时的,可疑的,很快便可被取代的。”
电影的开头拍摄的是一个男人伏案祈祷的情景,他双手抱拳,额头抵在拳头上,口中喃喃自语地恳求着主的谅解...随后,镜头开始变焦,男人离开了房间。下一个镜头则直接跳切到一对青年情侣并肩行走的桥段上去。这一切让我们困惑无比,这样非线性的,跳跃的空间与时间表达,意在为何呢?紧接着,永浩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女友,来到了父亲的医馆里;我们从头到尾未曾得知他寻找父亲意在为何,亦不知医馆中同他关系亲密是的女人是谁,只是在一个个变焦和跳切的镜头中不知所措地读完了这段叙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新现实主义时期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技法∶「脱节空间」;空间各部分的连接不是给定的,而是无个性,中性的「非时间性的微弱插入」。人物在失落与不安中游走,不断地被排除在画框之外。我们可以发现,永浩在医馆里的这段时间是破碎而无从计算的,他与父亲的会面不断地被外来的事件,人物,剪辑,甚至是镜头的变焦所打断,所延宕。摄影机不再如以往洪的电影一般展现旁人偷窥与探索的「私欲」,取而代之的是其与时间的共谋,不断通过变焦把命运赋予角色,把角色带入被动中,使此在被抛入世界中。于是,一种新的绵延就生成了,主观的,割裂的,却又相互渗透的非线性时间,在画框内与外的缝隙间四处散落着,而无法被拾起,人物和观众因而堕入模棱两可的眩晕中。最后,永浩与医馆的女人幸福地相拥于大雪中,第一个故事戛然而止。人物当下的心绪,状态与身份再次被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面纱,我们在漩涡的边缘徘徊,却已无从分清此乃开始还是结束。
第二个故事中英浩的女友跟随母亲来到柏林学习,寄住在一个韩国女画家家中,永浩思念女友心切,向父亲借钱随后奔来柏林后与女友相见。在这一段叙事里,故事一中隐晦的部分变得更加明晰——那便是人物沟通时候的失语。女友与母亲交谈而不得以被理解,与画家最后的谈话也仅仅以一句客套的恭维结束,与永浩的交谈则像是浮于表面的嘘寒问暖…在异国生活的无力使得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濒临失语症的状态∶词语从口舌中吐出,语句却被当下的情景中波动的不确定性所异化。叙述者大声地「呼叫」,听者唯唯诺诺地回应。语言在空气中无归地飘荡,蒸发,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彼此。这或许是一种沉默式的交流,内里蕴含着无法被结构所捕捉的秘密。但沉默本身应该是敞开的,是一种不在场者的呼唤,本片人物的状态却更贴近于濒死之人僵硬而无力的喃喃自语而已。我们因而困惑丛生:永浩是否最终得到父亲的资助?女友是否和永浩日后得以相聚柏林?完成学业?…扑朔迷离与模棱两可再次渲染了整个画面,观众却意欲抽身而更一陪。
画家的扮演者金敏喜,在以往的洪片中,是一个「生成女性」的角色。譬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她通过不断肆意地展现自己的欲望与脆弱,把身边的朋友,周围的男性,甚至于是整个世界,都带入到她轻柔而坚韧的生成中去,却又始终保留自己的秘密,使之不被结构所同化。而在本片中,金敏喜「退化」为了一个观察者。她不再具有攻击性,反而退守于一边默默地关注着身边人的言行举动,偶尔出言相劝身边的人,要学会与自由和冲动相处。她并非因而变得“冷漠”,而是想通过“呼唤”把沉浮于世中的世人唤回缄默中去,唤回到自在而自为的此在中去。如此这般的呼唤,大音希声,由远及远,唯欲回归者闻之。虽然呼唤声也因闲言与碎语的遮蔽而变得无力而苍白;或许终究她亦是世间沉沦的一员罢了,只是总能在恰当的时刻从情境中抽身而出,在下雪天之时站在窗前静静地抽一支烟,少顷后便迅速地关上窗,离去。
到了第三个故事,时间似乎已经过了几年,当了一段时间演员的英浩想退出演艺界,念儿心切的母亲找了一位著名戏剧演员在饭桌上劝他回心转意,但双方却话不投机…其实本片的主角永浩,相比起之前独立而又捉摸不透的金敏喜,更像是一个被结构所压迫而无能为力的普通人。他囿于父母的控制之下,又无法反抗前辈对自己的训斥和压迫,只能懦弱地逃避掉这一切。在酒桌上前辈训斥英浩的这一幕中,洪对人物心绪与身份的不确定性的把捉能力更令人瞩目;永浩因为觉得拍吻戏对不起女友,于是拒绝继续做演员,前辈因而大声训斥永浩对演艺事业的不上心,对男女关系理解的不到位;摄影机开始慢慢摇动到永浩这一边,屏幕上出现了永浩和母亲憔悴的脸;最后永浩跑了出去,母亲无奈地叹息。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之间关系的不平衡,心绪的摇摆,甚至于是导演本人对于两人观点的看法的暧昧,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摇镜头,皆已跃然纸上。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便跳切到永浩开车到海边的情景中去。在海滩上,酒醉的英浩似乎做了个梦,他碰到了已经分手两年的前女友,在梦中她和一个德国人结婚,但丈夫另一个韩国女人出轨,离婚后的前女友患了严重的眼疾,放弃了学习回到韩国,孑然一身在海滩上发愣;与前女友寒暄片刻后,镜头随后又回到沙滩上的车子中去,永浩和朋友从车上下来,一边抱怨着前辈的鲁莽,一边眺望着远处的母亲…到了这一刻我们似乎已经恍然大悟了,这一切或许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梦”,在第一幕中偶遇的前辈会在第三幕中出现,在沙滩上可以看见分手已久的前女友,刚刚还在饭馆吃饭的母亲现在却在酒店窗前眺望远处…一切都像是一个辩证的,由内而外生成但又自洽的现象学的圆,时间,空间,人在此中沉浮着,在不断的流变和外延中生成新的面孔,新的身份,新的个体…或许正是导演在构建一个中性的,无个性的空间,力求从中剥离出一个纯粹的视听情景。他拒绝呈分清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拒绝使用闪回镜头。他模糊了两个端极的二元对立维度,取而代之的是两者彼此的衔接与相互渗透,关联,反射。我们无从辨认那些是从梦中采拮的片段,哪些是现实的外延,因为一切都是当下的,非经验性的,即刻生成的“纯回忆”;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延续,现实又通过“反哺”梦境而生,两者互为一体,两者不可分割。
最后,永浩脱掉衣服,在刺骨的海水与浪花中浸泡了一刻后,便回到了岸上去,沉默地观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他或许是想敦促自己从梦中清醒过来,或许是想回到模棱两可的前主体状态中去,回到世界的惰性的时间中去…但最后终究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结尾中的金敏喜一般,回到那同他同形共生的世界中去,回到喧嚣,闲言碎语中去,因为人总是首先通常寓于他所操劳的世界,从他自身脱落,从本真的“能是自己”脱落。但这却是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一种被“遮蔽”的自持:只要此在/人是其所是,他总已经被抛入非本真的生存的漩涡中去了。
到了这里,我们或许就能大概明白了片名《引见》的含义了。“引见”即是一种“呈现”,一种此在,人被抛入世的“状态”;本身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在此之中的角色无力地跟随命运而飘荡着,在失眠与梦游中浮沉着,却呈现的是生命最充盈最丰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