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暴题材的影视作品,就很难绕开二十多年前的那部堪称“童年恐怖阴影”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会儿我才七八岁,跟着爸妈误打误撞在电视上看了几集,结果晚上被吓到睡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安嘉和瞪大的眼睛和咬牙切齿的诡异表情,给我带来的心理阴影不亚于任何一部恐怖鬼片...

...
...

但当时的我只觉得害怕,并不理解这部剧背后真正的现实意义表达。直到长大后才慢慢明白了这部剧或者说这类剧的良苦用心。它将镜头对准施暴者,让无数戴着面具的“安嘉和”露出了狰狞;它以平等的视角客观呈现,更让无数被困于绝望的“梅湘南”重获新生。

而今天,我很开心的是,终于又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直面家暴,展现施暴者扭曲面孔”的剧,甚至在表达层面上它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更为广泛。也许剧中的“徐毅”无法像安嘉和那样成为一代人的心理阴影,但这部剧,注定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被铭记,被提起。

之所以这剧能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跟大尺度的家暴戏脱不开干系。剧里的家暴戏展现没有走过多的猎奇路线,甚至也没有太多的血腥画面,好像就是在一个平凡的午后,他只是心情不好就突然对妻子拳打脚踢,像物件一样把人摔来摔去,呵斥、辱骂、怒吼、推搡、耳光,恰恰是这种写实的日常感会更让人毛骨悚然,因为你不知道现实里哪一刻真的就会发生。

更重要的我想说,能感受到导演在拍摄家暴戏的时候很克制,并没有过多和刻意地展现被打之人的凄惨,而是把大量的特写正面镜头给了施暴者(剧中的死者丈夫徐毅)。你能看到这个男人脸上的发狠、狂躁、压抑,一如当年安嘉和狰狞的表情,让人窒息到喘不过气,不自觉有了应激反应,一旦他开始说话就联想到他家暴时的状态。这里面既有演员演技的加成,也有导演有心为之的结果,让那些“施暴者”的脸无所遁形,我支持这样的表达!

当然,这部剧也绝对不止于反家暴的控诉,更打动我的是它对于“女性困境”话题的思考,它想表达的,更多,也更广。

女主南雅,一个和清水镇格格不入的灵魂。都说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对南雅而言,她好像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清水镇,多好听的名字啊,可在南雅的眼里,这是一座永远逃不出去的囚笼。在这座囚笼里,她每天要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压迫和偏见。

是丈夫徐毅一言不合的拳打脚踢,他用最恶毒的语言羞辱她,用最狠的拳脚招呼她,用有病的女儿威胁她,甚至在她怀孕的时候踢了她一脚导致早产...

是镇子里四处飞窜、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说她名声坏跟男人不清不楚,说徐毅打她合情合理,说只要给钱她和谁都能睡,说她打扮漂亮是为了勾引男人...

是从未感受过的家庭温暖,亲妈死的早,亲爸只会喝酒打人,继母张口就是白眼狼、狐狸精,只能寄人篱下在闺蜜的家里讨生活...

是永远得不到的公正对待,警察审案时带着天然的负面滤镜,不相信她是为了自卫;医生看她孤身带孩子也想趁机揩油,堂而皇之的性骚扰;所追求的文学被当做黄诗;甚至镇上的孩子们,哪怕从未见过她也随大流说她是搞破鞋的...

整个镇子的恶意像一座山一样朝她压过来,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而这背后究其根本,不过是桂香姐说的那句,“女人一长得好看又不愿意和别人一样就容易招惹是非”。何其可笑的理由,长得漂亮、想走出去是她的错吗?不随大流在小城荒废终生就该是她的归宿吗?是谁要来规定一个女人应该的活法呢?够了,真的够了。南雅,更像是那个时代桎梏下女性悲剧的一个集合体代表,她并非特例,而是女性困境的真实体现。而直到今天所谓dfxr、熟人社会下的黄谣、女性被家暴的事情依旧存在。真的像导演所说的:对于这些女性伤害和困境,需要社会层面的帮助,需要有一部剧去警醒。

我很欣慰看到这样一部剧的出现,去直面女性的困境,去唤醒现实的沉睡,去寻求可能的应对。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一群人,那也是足够有意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