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影评
前半部分将耳熟能详的诗句结合背景,高级精巧地镶嵌进时代里,稳赚到观众的文化情怀;后半部分正叙,补充了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将结局主题以一种传统忠勇的中式气场收束,说为国漫开启了一段恢弘如大唐盛世般的篇章也不为过。
相比于之前像直接粗暴地将动画片搬进电影院里的赚钱动漫,《长安三万里》中的蒙太奇既能丰富故事而让“电影感”,又精准恰当,不炫技、不喧宾夺主。如果没有各种正倒插部叙事的结合,便显得单薄枯燥;如果没有高适一幕幕闪回的关于和李白相扑的记忆剪辑,也不会在最后二人分道之时的苦那么真实,那么动人。
但是,我认为影片中李白被客体化了。动漫中人物的脸谱化是从电子屏幕到激光放映厅最至关重要的不同,尤其在这样一个唐代诗人群像的电影里,对于每个诗人的风格会贴标签式的塑造,反而深化了刻板印象。李白是角色扁平的典型,服务于衬托更符合传统价值取向的高适。所有关于李白个性的描写都可以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概括。他,永远是那个浪漫恣意、随性洒脱的李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深入内心的刻画,一切都是对于一般人对李白印象的还原,其内在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为零。是出于篇幅考虑,为了更全面的展示盛唐气象,将历史详细呈现所作出的取舍?
我观看时突发奇想,觉得李白的生活态度和《泰坦尼克号》中Jack的观念很像,都是一种波西米亚式的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的唯心的浪漫和勇敢的理想主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后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认为可以从中提炼出一点现代的思想。李白年少成名,扬州城绚丽璀璨的烟花下得意尽欢的脸,也凸显出高适周身的黑暗愈加无望,屡屡碰壁,籍籍无名,失落地辗转。时隔经年,安史之乱后,高适迅速升官至节度使,而李白却因跟错人沦为阶下囚。由此看同代人的time zone截然不同,取决于性格,但各有各的连绵与精彩。高适青年失意时一次次和祖辈的赫赫战功比较而沮丧时一定想不到多年以后他的功绩足以光宗耀祖。这是一个家族,不同代人的time zone。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永远不能照搬别人成功的经历,就算要素齐全,也不可能重演别人的故事,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所以为什么要羡慕他人的高起点,观望他人的机遇?做好自己,才是走向自己独一无二,或早或迟命运的高潮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如果我做导演,我不会让高适在暗中请郭子仪求情饶恕李白。如果可以加一点高适屈服于政治的阴暗面会不会让这个伟光正的形象更丰满立体,内心世界有复杂的妥协会不会更深入人心?这样,《长安》就可以算得上真正成为一部成年人的动漫了。
很喜欢电影的结尾,黄鹤楼被战火摧毁,大唐气象日渐式微。但是,盛唐的美如诗、如画,那样光彩夺目地存在过。于是,只要还有诗,还有书,黄鹤楼便在,长安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