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神纪)
1.阿贵。
固执,憨厚,坚持,木纳而怒力。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个人物是第一批出门打工的人们的一个典型形象。
从农村进了北京,找工作,去了速成递公司。面试。新自行车。新制服。经理说了一句话:从现在起,你们就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了,好好干吧。
于是一群人围在一张北京地图上寻找很多年前的那些胡同和小路的踪迹。
骑着新的自行车和那一段轻音乐,还有阿贵脸上的那种充满希望和向往的笑容。
至少那时候我相信,阿贵来到一个属于他的城市。阳光普照,汗水可以换来充裕的生活。一切显得新奇而让人兴奋。
北京独有的那种鸽子飞过上空的声音始终贯穿全剧。在北京的上空盘旋。
2.会计们的算盘:七十块钱和七十岁的男人。
阿贵一个多月算下来,已经足够钱把发到自己手上的那辆车买回自己的名下了。于是按照公司和他们的协议,找会计去。
会计算了一下,说还差七十块钱才够买回那部车。爱理不理的。转头跟人闲聊。某人要嫁给某男人。
可是已经七十岁了。七十岁怕什么,有钱呀。说的也是,有钱,八十岁也照跟……
于是镜头定位在会计的那个窗前,两个闲聊的背影和一个满脸焦急的阿贵的脸。话题却在七十块钱和七十岁的男人中间游荡。
对白转到现实社会。
阿贵见会计不怎么搭理,于是说找经理。
找经理有什么用呀?不就七十块吗?明天给你结。
果然是现实社会。会计是比较会打算盘的,犯得着跟一个愣小伙子较什么劲呢?
这一段的对白和镜头交错,很精彩。仔细琢磨一下基本上每一句对白都在反讽。赞。
3.单车上的记号。
梦幻一样的事情,这单车,很帅的山地跑车,还有一天就是自己的了。
阿贵很认真地在快成为自己的财产的单车上很仔细地做了记号,做一个小锉子很仔细地锉着。这一段的镜头只有十三秒左右,然而我看得很仔细,比阿贵锉得还要更仔细一点。
蹲着;心无旁鹜;手上不停地锉着;眼睛睁着大大地瞪着;所有的人都走了,从阿贵身边走过,有人打招呼,他扭头随口应了一声;又转过头,接着锉;用口吹掉上面的灰尘。
像是在呵护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
这一段我之所以看得那么仔细,因为从那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上说,丝丝入扣。没有半点掺杂的。也许有点可笑,然而正是这种可笑的性格使得这个人物显得那么可爱。
乡下孩子。靠劳力赚钱。而这是阿贵进北京城的第一桶金。那种举动跟在农村里在一头牛的身边打个铬印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吃饭的家伙,而且是我的了。
自行车王国。在多如牛毛的自行车中,原来有一辆是自己的,于是我也打上我自己的铬印,那样子也许就不会丢了。多美好的愿望。
也许很多年前我似乎也是对自己的自行车也曾经这样子呵护过。也许这十几秒的镜头之所以让我这么多的感触,不只是阿贵的那种近乎是虔诚的表情,更多的可能是我自己本身的花仙子情结,跟回忆相关。
4.澡堂相关。
去澡堂收快件。这一段颇让人郁闷。
富丽堂皇。找张先生,服务员也不问清楚,稀里糊涂地进了澡堂,洗澡。于是发生了争执。两张委屈的脸相对,各执一辞。两个人都有理,没有谁不对。
如果确是说有谁不对的话,也许那个前台的服务员有更多的不是,也不问清楚找哪个张先生有什么事,也许是因为里面洗澡的张先生交待有人要在后面来找,于是很轻易地让阿贵进了澡堂并换了衣服洗了澡。
还好争执的时候张经理出来了。说是他找快递公司的,让服务员把前台的文件交给阿贵送去。
这一段拍出来的效果颇有点牵强。这段戏的作用应该是承上启下和转则,从这里之后阿贵的单车丢了以便开展后面的剧情,而阿贵也从一个踏踏实实的劳力者卷入小坚的生活中去。
这一段是必须的。然而实在牵强。
比如张经理是不是没交待清楚有快递公司的人来拿他放在前台的快件呢?比如张经理下令放人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感叹北京的生意人的大度,居然不收钱给别人洗澡。比如那个服务员明明看到阿贵一身制服进来找张先生居然不想到自己经理交待的事情而想到了正在洗澡的客户。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一段也有亮点。
阿贵的表情。焦急,不知所措,一再地强调不是自己想洗澡的,是澡堂让他进去洗澡的。那个表情……然后情急而逃,那种反映。
轻叹,刻画人物也许不用太多的笔墨,几个镜头而已。
我之所以说这是个亮点,也是因为上面的那个原因,人物的性格拿捏得很好。
5.丢车。
车终究还是丢了。
街道。从喧哗到平寂。天色渐晚。发呆的阿贵。奔跑的阿贵。满脸的落魄。被辞退工作。哭诉。满脸凄绝。哀求。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君子协定:找回车就让他继续上班。不过说起来也不像是君子协定,多少更像是在嘲讽。
北京的街头有一个东张西望的阿贵。车如牛毛,找一辆山地跑车谈何容易。
甚至因为找车,去翻看别人的山地跑车,进了派出所。经理的话颇有点深度,划清界限的时候说:哪来的回哪去,你跟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别再烦我了。
6.十七岁的单车。
小坚。十七岁。
单车,是阿贵丢的那辆。不过小坚不知道,他只是知道父亲答应给他买自行车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没买,于是他狠下心来偷了家里五百块钱从旧货市场买了阿贵丢的这辆车。
十七岁。多好的一个年纪。至少还有资本可以轻狂。
单车。在这个年纪。意味着父亲的信用,在和父亲争吵的时候;意味着朦胧的爱情,在和潇潇回家路上那种暧昧的表情里;意味着兴趣和休闲,在他们一群人练习单车特技的那种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中。
有一组镜头是小坚送潇潇回去之后自己回家,一路上张开双手满脸带笑的场景。颇让人感叹。年轻真好,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幸福感觉。
7.杂货店。
小坚和潇潇约会的时候在杂货店打了一个电话。于是秋生长了个心眼。
阿贵跟踪小坚和潇潇他们来到一个公园,趁两个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去翻看自行车,确认是自己的那辆丢了的自行车之后推上就跑了。这一段有些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丢的自行车,为什么不上前去说明白呢反而像做贼一样变成偷车的呢?
且不论这一点是不是合乎情理的,阿贵推着车飞奔,不时回头偷眼望去,有点做贼的嫌疑。
8.第一次正面冲突,十七岁的冲动。
还说是你的,偷没偷车。
我没偷车,车是我的。
几个人围住一个刚撞车的人,有点弱肉强食的味道。打,推,骂。最后车被小坚推走了,阿贵跟踪。这一段颇叫人郁闷。围观的人们只是围观,没有上来帮忙打贼和或是劝架的。小坚那些从天而降的哥们和小坚一起,与阿贵对立。
没有过多的争论,认定阿贵是偷车的贼;而阿贵也不曾如何争辩,只是一口咬定说车是他的。
结果似乎没有让人有什么意外之处。阿贵拼了命拉住车的时候那个表情依旧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可是原谅我,那时候我突然想起几句古话,比如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或者是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阿贵从一开始就错了。
为什么一开始就推了车跑呢而不是上前和小坚说清楚,彼此商量一个如何解决的办法,或者是直接去派出所报案,毕竟自己是理直气壮的,车是我丢的,而我发现这车现在是他在骑,于是我来报案。
而小坚就算是用钱买的,买的是脏货,其实也是犯法的。
然则里面的这些人物似乎都是法盲,或者说年轻人都是这个模样。
也许考虑一下阿贵的背景,也许在阿贵的家乡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永远不会去找先衙门的人来解决。这些也许构建了这个人群所有的反应,也算得上是自然的了。
9.丢车和偷车,本末倒置。
丢车,多少还有点被抢劫的感觉。
心有不甘的阿贵跟踪小坚。晚上的时候把车子偷了回去。
于是丢车,被抢车,一下子成了偷车。
彻底的本末倒置。不过这样的事怀发生在类似阿贵这样人物身上多少也算是合乎情理了。毕竟只是民工,没什么法律意识。而且年轻而冲动。
事情没有解决。小坚又找来那些哥们去找阿贵。因为车子被偷的个体从阿贵的身上转移到小坚身上。第二次冲突。
依旧还是那些对话。不过这次小坚们已经没有上次的耐性了,群殴,抢了车就跑。
10.两代人。
这段很让人感叹。两代人的冲突。小坚和小坚的父亲。
阿贵被打被抢了车之后,找到小坚的父亲。于是两代人的冲突就这样子爆发了。
短短的几分钟。对骂,打儿子,两个人似乎都有道理。成年人处理事情的方式终究比较成熟,今儿的事是我们的不是,推上你的车,走人。
这一段很有张力,而且紧凑,两代人里面所有的认同和不认同都出来了,老实巴交的小坚父亲和冲动的小坚。
11.如此妥协。
围绞。还是那些对白。
车还是我的,车本来就是我的。永远都是如此木讷的回答。就算一大群人围着,依旧还是这样子回答。
人分成两堆,一堆拉住阿贵的脚,一堆拉住车,于是阿贵和车子一起凌空挂起。空中响着阿贵的惨叫。盘旋。
也许多少有点怜悯之心,没有人再为难阿贵了。
一人一天吧,反正你也有理我也有理。
12.十七岁的天台。
似乎总有一个年纪喜欢爬到天台上去。
似乎天台的这个意境永远是电影里没有办法摆脱的场景之一。
落寞的小坚,一个人,没有表情。
13.十七岁的胡同。
下雨,不穿雨衣。等人。长长的胡同似乎没有尽头。
没有对白。
就围着那个怀有暧昧味道的女人转着。看着她远走,没有勇气追上去。
社会青年不出声的恫吓。十七岁,永远地欺弱怕强。
14.十七岁的砖头。
跟踪。砖头。酝酿和冲动。
扬起的那两块砖头。意味着一种最无能者最大声的怒吼。
两个人倒地。阿贵扛着自己已经不成形的单车走在北京熙熙攘攘的街头。
反扑。十七岁的年纪。永远的爆发力。
15.北京。
下棋的人永远在下棋。打太极拳的人永远在打太极拳。
周围的那些争吵和喧嚣永远不关自己什么事。
头也不会抬一下。
16.说说周迅的那个角色。
出场。这就是城里人。
这就是阿贵他们给周迅的定位。住那么大的房子还不知足,整天也没个笑脸。
一个远镜的特写。果然面无表情而且脸色苍白,坐在遥远的窗台。镜头是从下向上拍,多少让人有点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而整个周迅看起来很有点洋娃娃的味道。
我很仔细地看完全剧,我发现居然找不到她的名字。
阿贵和秋生的感叹:这要是我呀……
两种东西在里面:羡慕住大房子;也有憧憬。
墙上有一个洞,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去。墙这边,是两个吃面的外地民工;墙那边,是一个远远的落地玻璃窗台,窗台里有一个不停换衣服的城里女人。
意淫,从这边望到那边。脑子里充满了遐想。
第二次出场。一个多月后,阿贵在算帐的时候听到的皮鞋声。然后是穿着红高跟鞋和红裙子中间的两根小脚,然后是上半身的特写。
没有对白。
有阿贵惊慌失措的在旁偷眼望去;有秋生讨好式的殷勤;还有女人嘴角不觉意的微笑。
这一段拍得最像一首诗。情窦初开的男生,吹捧的男人和略带挑逗性质的年轻女人。
胡同;小店;娇艳的红色皮鞋;飘起的裙角;羞涩的青年;微笑;声音和动作;阳光和轻风;背影和扭动的身姿。
第三次出场。被阿贵撞到。大字型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应该是晕了。
没有对白。
被抬进秋生的店里。醒来,有点恍恍惚惚的样子,收拾东西,夺门而出,一想清楚还有双皮鞋,又转身,拿起就走。
第四次出场。发了疯了进了秋生的店里翻东西,不顾满脸惘然的阿贵。也许是上次被抬进来的时候丢了什么东西。
依旧没有对白。
第五次没有出场。只是从秋生的嘴里听到。保姆,喜欢偷穿主人的衣服和鞋子,而且还偷着去旧货市场卖,被辞退了,不知去向。
秋生感叹,真想不到,这样的人居然是保姆。
胡同的尽头又有皮鞋声响起,但永远不会是那双妖艳的红皮鞋了。
这个人物塑造得很生动,很像一首小诗,只是写在书本上的也许很有一种突兀和反唯美的感觉,拍出来的效果却没有那么有张力了,而且变得多少有点莫名其妙。
17.最后。
看完了这部片子很久一段时间,我在找一个可以完整点地说说这片子的方法。结果没有找到。
于是再看一次,一边看一边写。成了现在这模样了。
影评不像影评,散文不像散文。意识流的电影片断。随看随写的那些感触。
不过我觉得我是终究把这东西给完整说完了。打个记号。有人说这部电影里王小帅对于小坚用的笔墨比对阿贵的多了许多,因为王小帅对于城市青年的了解和把握远远比对农村青年的了解多了许多,有人说王小帅不大敢真正地去探索农村青年。
似有似无地我受这种理论的影响,于是看的过程中我很着重的是阿贵的角色,反而把小坚抛之脑后了。
18.题外。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
不过里面的东西不少。两个地方的十七岁;两代人的冲突;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城市的年轻人和农村来的民工;甚至是保姆和城市面上女人……
也许,这部片子更多的意义是在于种种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在于对青少年心理的探讨。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这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缓慢的进程和大量的特写镜头的手法让我感觉沉闷无比。
2005-09-15 16:17:16。乙酉年八月十二。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
■导演:王小帅(Xiaoshuai Wang)
■编剧:焦雄屏(Peggy Chiao)、徐小明(Hsiao-ming Hsu)、唐大年(Danian Tang)、王小帅(Xiaoshuai Wang)
■主演:高圆圆(Yuanyuan Gao)、李滨(Bin Li)、崔林(Lin Cui)、周迅(Xun Zhou)
■类型:青春、剧情
■片长:113 min
■产地:中国 | 中国台湾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发行公司:Sunfilm Entertainment GmbH
■奖项: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王小帅(Xiaoshuai Wang)
新人才奖-李滨(Bin Li)、崔林(Lin Cui)
■首映:2001年4月25日(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