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是,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在讲什么,矛盾的层层堆积导致这部片子成为了一个靠“大场面”催泪的细碎四不像。

让我们捋一下这个电影到底在讲啥:开始,地球要没了,各国开始想对策。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提出了“数字人文”计划,为的是在毁灭人类肉身后,将人的意识包括感知保留在数据中,开辟去动物化而保留精神的“新人类世界”。而以中国为首的国家则推出了“逐月计划”,希望可以保留“人”于现在认知中的物理和精神性。为证明自己计划的可实施性,吴京和一系列的宇航员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阶段性成功。刘德华是一个工程师,女儿在之前因为一场车祸死了,他的同事可怜他帮他把女儿放到了数字人文计划的u盘里,可惜因为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将使用数字人文视为违法,所以他的女儿无法用电脑进行训练,他能和女儿的互动一直只停留在两分钟,他的愿望是,给他女儿一辈子的时间。于是他在见到吴京被迫与家人分离之后,坚定实验自己女儿的数字人文计划,证实数字人文的可信性,并被抓进监狱。与此同时,大家发现再怎么补救也不能保证所有人存活,于是开始建地下城,但只能1/2的人类可以存活,而是否能进入地下城靠运气抽签。之前任务成功的帮月球和地球保持一定距离的机器炸了,这就需要飞行员去修机器;而这个机器启动还需要网,所以需要工程师。吴京为了给没中签的儿子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主动去做飞行员,刘德华为了留住女儿的芯片被迫去做工程师。之后计划实施,一个又一个的人牺牲(但被提到的大腿骨受伤的人倒是活下来了哈哈哈哈。),包括但不限于,吴京去炸(助推)月球又被一群拿着核弹去炸月球的人顶包了,于是吴京继续被流放去搞木星,并在被沉睡之前给儿子录个视频失声痛哭;一群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了给年轻人一个希望自愿灰飞烟灭;帮过刘德华无数次的同事死之前留下请你帮帮我的遗愿,使得刘德华的肉身死在海底。但庆幸的是,刘德华通过数字人文计划把自己搞到自己女儿的世界与她团聚,并帮自己的老同事完成了愿望,于是地球得以苟活,之后便出台了大名鼎鼎的“流浪地球”计划。结尾彩蛋是,刘德华发现地球是机器炸的,我的感觉是机器认为刘德华已经是同类了,并告诉刘德华地球无药可救,数字人文计划才能让人脱离现在的人的状态获得永生,可能如果有第三部的话,刘德华就要和moss等人工智能合作阻止人类的流浪地球计划了。

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还能被放映着很难以置信,它打着某色电影的旗号,实际上干的事确实在反讽。

这是唯物与唯心的对抗。人的肉身和意志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人?这其实是世界发展到后人时期非常值得探寻的一道伦理问题,暂无定论。刘德华同事无数次叫刘德华认清女儿已经死了的现实显得万分刺耳,什么是现实呢?现实就是地球岌岌可危,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一半的人都要死,但数字人文却可以让所有人精神永生。对,就是硅谷大亨天天绞尽脑汁在干的事。其实这个世界的科幻先锋,真正在想的是,让人类的精神永生,从而更快突破人思维的认知界限,使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但既然影片的立足确定为唯物,人的定义是肉身和精神,这对于人及人类文明延续的定义天经地义。

第一个矛盾点是计划的制定与目的。然而我们去分析人物动机,两个主角,刘德华的诉求是希望自己女儿活下去,如果可以想要和女儿一起活下去。而吴京的诉求更简单,就是家人平安。显然数字人文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是谁要坚持这些一定要保证人的身体和精神,从而维持人的动物性自然延续呢?电影里有句原话:“对于普通人,数字人文的永生肯定是诱惑更大,但是我们需要以更高级的意志使人类文明永存。”而这句话的提出者,是类联合国的中国首脑,他们是掌权人。对,在人民想要留住家人,在世界各国本想以数字人文的方式存留,接受以肉体消失而使精神永存的代价时,是中国的掌权人告诉他们,我们有把握留住地球,听我的。在自己的计划需要牺牲一半的人之后,仍严禁人类进行人文数字实验,并可能长时间地关闭网络也是为此,这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在防止月球撞地球之前,一定要派刘德华等去重新连网。(该观点只是看过一遍电影的突发奇想,也可能并不是事实。)

第二个矛盾点是和平合作与谋求权利的意识。电影在无数次以全球人类的表现和在联合国中中国不断喊话要团结合作共度难关,想以此体现大国格局。但事实上,在影片中,一直企图烘托国家的主导形象,并对美丽国进行负面刻画(老意识形态电影标配了)。而这种主导,未免过于主观。这种不适强烈体现在结尾,当马上就要进入倒计时,中国还没连好网之后,指挥官想要让大家回家见家人最后一面,但中国代表坚持要等到最后一秒。如果要符合逻辑,那么最开始更赞同数字人文计划的国家,在知道流浪地球的损失后,真的还会坚定选择这个计划吗?那个在疫情中呐喊保护老人的国家,在这里成了给年轻人一条生路的发起国,并迅速得到所有人支持?《泰坦尼克号》还表现男扮女装逃跑的人呢?还是说这种合作,只是为了侧面表现这些国家很听话呢?更可笑的是地球能暂存,是因为刘德华相信数字人文,在数字世界通力合作才获得了较为圆满的结果。

而就影片本身的水平而言,也很难叫做科幻的新高峰。且不说前半小时令人脚趾抓地的骇人水准,整部影片从视听语言上,几乎看不出导演的设计,完全由较为在线的后期特效团队堆砌。演员的台词表演完全看不出导演指导过的痕迹,用不同语言的台词反而是一个掩饰导演指导能力欠缺的有效之举。而视听语言,一部科幻片往往要去探索一些先锋的视听语言去表现情绪,展示时间与空间,比如《星际穿越》中以空间表现时间。或者画面与叙事中有颠覆的想象力,比如《2001太空漫游》。一部电影,如果除了在经典电影中都能看到的技术大场面而被津津乐道为厉害的科幻片,那未免贻笑大方。

剧作上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是,影片的情节其实很散,为了表现出戏剧冲突,英雄主义的一幕又一幕自我牺牲被安排在结尾导致审美疲乏。我们常看到的群体牺牲往往在于战争或是自然灾害,人们在无处可逃时进行的被迫选择,而不是一个国家领导全球而带来的大半人口的灭绝。牺牲要达到自强效果,一定是先去塑造一群人的形象,再去捏碎他们,而非突然冒出一群被鼓动牺牲的敢死队老人一个又一个在月球炸成实体“人物弧光”,虽然这已是这部电影难得的具有审美性的一场戏。

最后再说一下优点吧,第一,这部电影的水平表明我国特效技术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确实科技推动进步了。第二,刘德华在这部电影里的各方面降维打击,包括但不限于较为饱满的人物弧光,人物本身塑造的睿智讨喜和毕竟几十年顶尖资源喂成的演技。

Ps:点一下题,之所以觉得球一还能稍好些是因为球一起码还塑造了地下城,冰冻地上与赛博地下的反差确实还满让人眼前一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