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打两星的,觉得有点儿过了。但是三星是多了,给的不情愿。
看完书,特别是书后译者记中特别提到这个电影,说很浪漫唯美,就特意去找来片子看了。然后呢,很失望很失望????严重怀疑导演对于原著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整个故事的气氛全变味儿了。原著《凄凉别墅》,不止是浪漫伤感,其实每个场景都浸透着一种凄凉的氛围感,这凄凉二字,看电影基本很难感受到。而且不客气地说,导演审美有点儿low。
书中有两个重要场景,改动很失水准。完全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这么改,除了审美不行没其他解释。
第一个是男女主初遇。
豪华酒店大堂,书中有描写,到处是镜子、橱窗、落地窗、光亮的地板,高大洁净明亮;而电影中是空间紧凑,色泽浓酽,红色沙发和地毯看起来还有点儿自来旧,满眼拥挤杂乱的画面效果。
这且不说,主要是女主的形象设计。
可能会有人觉得穿这条白裙子也不错?但是原书中给男主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是鲜明的红绿撞色引起的强视觉效果,而不是这光滑的亚麻色马尾辫,素淡的白裙,还是白天穿了类似晚礼的前低胸后露背。有一个近距离背影图,那个露背真心很俗气。
就不说在船上脱内裤相赠那个情节了。风吹起白裙露出裸臀,是在变相致敬梦露吗?还有后面一些香艳的亲密画面,虽然女主很美,但是这给观众增加的福利很有点三级片的品味了,跟表达剧情毫不关联。
原书有他们二人在勒内别墅中每日缠绵足不出户的文字,但全书没有任何肉肉内容,因为原著重点在打造氛围和人物,连背景和故事具体发展都很朦胧晦涩地暗示,很多东西需要自行逻辑拼凑出来。所以根本不需要这些激情的具体的肉欲细节描写。
显然导演觉得很需要。导演又觉得虽然情节展现需要情色,但是又需要表现得很“纯洁唯美”,所以需要白色衣裙,所以要穿白裙脱内裤。
另一个重要场景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就是选美大赛那段。
其实还有一个场景,是女主带男主去自己的伯父家,也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书中写二人穿着正式,女主穿晚礼服长裙,男主穿的丝绒西装衬衫领带。他俩穿过街区步行前去,一路引起路人关注。伯父也特意装扮了,也比较正式。电影里是三人都很随意甚至简陋的装扮。那种郑重紧张以致夸张戏剧性的感觉完全没有了。
伯父家是很大的一个汽车厂,晚上男主与他在走路都会发出空洞回声的巨大停车场聊天,停车是户外的,有许多花盆和绿植,他们坐的地方离房间门一百多米远,女主推门出现时显得无比渺小。
就是这一段的表现,原书中的那种荒凉空旷暗含凄凉的氛围感也整个没有了。
而电影中那地方局促窄小的恨不能转身都费劲。伯父家也那样寒怆,透着底层的清贫。
勒内这个角色的设定,改的也离谱且莫名其妙。书中勒内医生比女主只大四岁,与男主相遇时,男主十八岁,勒内二十六,女主二十二岁。可电影中勒内的手老年斑都很清晰可见了,看起来像六七十岁的。他与女主是很微妙的亲密朋友,有过共同不堪经历的贫贱之交。他喜欢男主,支持男女主在一起,并没有电影中有意无意监视女主的行为。不知道导演把他改成个老头子为了啥?和那个伯爵两个人物捏成一个?就更讲不通了。
勒内三十七岁是在自己家,凄凉别墅中煤气自杀身亡。他俩,按时间线推,十二年后其实没有再见面。电影中开车自杀看来有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感,但是原著中那种从头到尾无处不在的那种细细密密弥漫的悲伤压抑感却没有了。
还有男主演,虽然年纪也偏大,不过最大的毛病是全程一个表情:色咪咪的深情。看不出任何演技。
书中的暗示,女主其实并不一定是个演员,她所谓的那部电影,从来没有上映过,查不着。她真实的身份很可能是一个从底层jinv成功发展成的交际花。她为什么不跟男主去美国,因为到那里她根本进不去好莱坞发展,谋生也有困难。过去经历也可能无法继续遮掩,她和男主到那时一样难免分手。
原著作者的书,需要互相对照着看。其实男主也不是真的俄罗斯贵族,他是犹太人,是一个伪造假珍本书籍字画的骗子,写一些迎合市场的低俗小说,一个无国籍者。所以他选择住在与中立国一湖之隔的地方,更非常向往去美国那个自由国度。
总之,如果没看原著的人可能也不会对这个电影如此不满意,顶多觉得没太大意思罢了。但是原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读的时候觉得很适合拍电影,应该拍的很文艺浪漫感人的,结果,导演的审美太让人下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