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本文有些辛辣!谨慎点击。特别是自认是“吃不了细糠的山猪们”,也许翻到最后,会令你们心脏不适,也有可能气炸肺,或者失语,或者神经短路……
请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斟酌后再阅读。
明珠按剑,求全之毁?
昨天看到一个公号这样说:
在这次翻车之前,《如懿传》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主流媒体的话语垄断了整个圈层,看不懂的观众都是吃不了细糠的山猪。打开豆瓣的评论,几乎全都是溢于言表的对艺术的赞美。
我看了想笑:这个作者咋这么可怜呢?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山猪本来就吃不了细糠呀?
山猪和家猪虽是同类,但却是两个生活环境的生物,所以不同圈层的口味真的不同!
另外,请问这意思是说剧组花钱买断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吗?那么,现在他们再扔点钱还有这些哇哇叫的半罐水啥事呢?
这位作者又说:
戴锦华曾说,精品电视剧的生产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降落”的过程。中国人拍电视剧,从90年代的《渴望》开始就确立过核心要义:拍老百姓喜欢看的。
我想说,老百姓也包括我吧?
所以他们拍了,感谢!
另外,我代表我自己这老百姓中的一员,强烈要求精英文化带着我们大众文化一起玩,因为我要进步呀!不然的话,我和我所在的社会就永远停留在大众文化了吗?
对于《如懿传》这部剧被嘲,准确说是刻意的黑,甚至上升到对女主演周迅的人身攻击,我觉得有失公允!
这段话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就觉得拿来对照《如懿传》变成《大如传》这事挺合适的!
别人无论如何评价你,都不能反映你的水平,而是反映了他们的水平。别人对你的评价,都跟你没有关系,那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你只是一面镜子,投射了他们的内心。
被误解,是所有表达者不可避免的宿命。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
说说剧吧!我是看过《如懿传》小说原著的。
故事从雍正葬礼开篇,借皇后富察氏琅嬅之口,对青樱这个人物有个评定。她用了“滴水不漏”四个字!看得出作者流潋紫想塑造的是一个心机极深,颇有谋算的女主。
我也是一路看,一路生气,一路吐槽故事太狗血。
看到冷宫出来收拾阿箬,如懿的狠绝出来了。这个在剧里被隐了,当然是出于广电审查的需要。
她用一种“猫刑”处死了阿箬。
“猫刑”百度上是这样描述的:
将人放在一个大麻袋里,只露出头的部分,放N只野性凶残的大野猫进去,把麻袋捆的紧紧的,外边的人狠狠敲打麻袋,麻袋里的猫受到惊吓就会在麻袋里上蹿下跳,猫的利爪将人一通乱抓乱挠,人经过猫的爪子一番洗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血肉模糊,伤痕累累,身上没有一块好皮好肉好地方,活生生就像被剥皮刀剥过皮的动物似的,叫人活脱脱生不如死。百度百科对“猫刑”的描述
在行刑时,如懿要求她殿里所有人观看了整个过程。
在书中这是如懿黑化的开始,也是剧和原著走向两极的分水岭。
我的感受是:流潋紫的原著本身是个巨大的问题,里面体现出的三观,人设,角色的行事逻辑,以及为宫斗而宫斗的剧情设置,都很不可取,且极度牵强,不合逻辑。但因为这个IP火了,它有了市场价值所以有了拍成剧的需要。本来是不应该被传播的价值观与思想内核,因为钱的原因被拿出来,就有了“兰因絮果”。
我记得《如懿传》开拍到杀青的那个阶段,正是广电对清宫剧限制的时段,因为《甄嬛传》带来的负面影响,广电还发声过。因为这个原因剧方力求拍出一个不一样的宫斗剧,试图改变宫斗剧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不能过于偏离原著的故事结构和大方向,一方面又想在一部本来鲜血淋淋的宫斗剧中夹带私货,输出自己正能量的观点,这对导演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他拿到的本来就是一道送命题,所以再怎么使劲都成了徒劳的挣扎。
不得不承认的是:一剧之本的本没有立好,是这部剧不能尽善尽美,遭到群嘲的前因。
腐朽复化为神奇
我想在反对《如懿传》的一部分人那里,会用“猫刑”收拾反叛的婢女的如懿,才是正经宫斗女主应该的样子,才令上一部的甄嬛得以延续,甚至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她的升级版,比她更狠更狼的一个女主。
满怀期望等待续集,结果等来了各种"人淡如菊",有了心理落差的人怎么不被气死?
可是,这样的人设真的好吗?
先不说教不教坏小朋友,就说能过审查吗?
我想喜欢《甄嬛传》那类正经宫斗剧的人,内心里也住着一个甄嬛。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是很能斗的。
本来能斗不是坏事,反是好事,是力争上游的表现。但是为什么而斗,又怎么斗而不过界,我觉得是该好好考究一下的。
为了片子能顺利拿到《影片审查决定书》,这或许是周公子改剧本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她和我一样并不喜欢会动用“猫刑”的,那样一个越了界的女主。
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设,一个价值观完全不能让自己接受的角色,为什么不能改?
她说:她是皇后她不能。这是说皇后是后宫的典范,不能进入到宫斗里,她得正。这想法错了吗?这是她的一个底线,也希望借如懿传达给观众。
我很奇怪那位“卡了”和他的一班追随者的逻辑,为什么一个宫斗剧的女主,就一定要是一个宫斗的最后赢家?
而“赢”这个字,指的什么呢?
像嬛嬛一般屠龙弒夫?与果郡王偷情给皇帝戴绿帽?混淆皇室血脉?最后还成功上位执掌宫廷?这就是“卡们”想看到的剧情,他们心中的贏吗?
那,一个《甄嬛传》就够了,何必重复呢?
而我相信,在两百多年前的清宫,不可能个个宫中女眷都是要斗能斗的角色,肯定有懒得斗的。
这样的人,不一定是没有斗的技能,是不想把精神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
流潋紫这种小说作者把宫廷中的女人想当然成一个个等着男人临幸,只知道生娃争宠,犹如皇帝家妓一般,已是可笑又肤浅,而更肤浅的是跟着这种思路去了的人。
且不说历史上的乾隆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但大清后宫里真就全是千篇一律的皇家妓吗?
由此可见,广电对影视要审查是对的。
小说也好,电视剧也好,都是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改,不能重新创作呢?所谓影视改编,不能改又怎么叫影视改编?一个影视剧没有新的创作,完全照小说搬出来,有生命吗?
这帮人不允许周公子改剧本,改人设,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一个演员呢?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完全没有创造力,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演员吗?
我倒是认为,这女主的人设周公子改得极好的,起码她让我们看到另外的宫斗版本。
在一个疯魔的,一个人活得如同动物般的宫廷中,有一个肯坚守自己的正常人,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我认为周迅的这个精神自觉以及勇于创新的勇气,是一种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她让本来拿到的一副烂牌,有了转机,"腐朽复化为神奇"。
吃不了细糠的山猪 说这剧不好的,这帮人是想看啥呢?
哭天抢地的台湾琼瑶戏,还是五官乱飞的古偶剧?
有一个人在评论中说:是怪观众不会欣赏吗?我想说:还真是。
对于想看正经宫斗剧的那班人,是不能理解《如懿传》这样一部不正经宫斗的剧的。
又说被拿来对比的各种不哭,淡淡的那张图。
当然,估计看惯了"咆哮式"演技的人,就欢喜追流量剧的人是看不出来的,也不懂这句话的含义。
周迅眼里的贵气,心灵的纯净,让一个看重"情深义重,两心相许"而不慕权势,不屑争斗的女子活了。
有人说《如懿传》之所以被嘲,是因为调子起得高,想拍成历史正剧而没有拍成。
他们的心中,什么叫正剧呢?
我看过不少清宫剧,有质素的《苍穹之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少年天子》、《孝庄密史》、《末代皇帝》,这些不一定能说是百分百的好,但大部分评分在及格线以上,最关键的是主角的人设是正的,输出的价值观是正的。
《如懿传》让如懿这个女主卓尔不群于一帮宫廷斗士之中,是价值取向正确的正剧。让反派卫嬿婉机关算尽一场空,死相难看,是惩恶扬善的正剧。
这部剧看到后面春儿被慈禧"赶"时,我妈一个快70岁的老婆婆哭了,我们两个40多岁的中年人也眼湿了,如今豆瓣评分8.8。
种种看来,这群“山猪”只为嘲而嘲,不做调查,不求实际,只为嘴快。
他们不会明白他们喜欢的宫斗,那些赢了的嬛嬛们,汪俊和周迅根本看不上,因为那只是表面的赢,他们更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命运。
汪导拍这部剧,讲的是一对皇家夫妻的感情生活,讲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落败。
而周迅不屑演玛丽苏的画皮,她演的是一个走不出婚姻围城的小女人。
他们想看到如懿成为嬛嬛的升级版,本身出发点就是错的,这两部剧在起点上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当然是很多观众不会欣赏。
说观众不会欣赏不是单纯的贬谁,而是客观事实。
在行业里一直有人说:故事越简单越好,别把观众想的那么高深,很多人看不懂的。
但这话不是说一味否定別的剧,流量剧也需要拿一部分来调剂生活。
就像很多人说:我辛辛苦苦工作回来,累得半死,还要看让人灰心的东西。
所以现在那些无脑短剧,那些爽文剧有人看。
那些"山猪"心眼儿里明明白白:吸引自己的,就是卫嬿婉勾引皇帝不择手段往上爬的那些“三流伎俩”。明知道那是低级的,知道那种不营养的剧吃了不健康,但就是沉迷这样意淫的快感。母的想变成卫嬿婉爬龙床,公的想有个卫嬿婉爬上他的床。
躲在这种无脑剧情中"自慰",就是他们缩在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现实生活中,仅存的一点“性癖”。
就如伊坂幸太郎说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不是违法的,就是违反道德的,要不就是容易发胖的。
但这不可能是主流,只有真正正确导向的大制作才是行业的支柱,才是有着普世价值的作品。
而我们生而为人,不可能不进步,甘心永远当一头"山猪"。
撰文:成文
排版:乐之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