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经受了苦难的国家,我们怎么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因为一旦涉及民族苦难,我们就很容易拍成“主旋律”片。

所谓“主旋律”片,就是有神性,有兽性,就是难见人性。

而这部《辛德勒的名单》恰恰相反,无论是正面人物辛德勒还是反面人物阿蒙,都会在某一个方面彰显人性,而非极端的神化或兽化。

辛德勒并非天生慈悲,他生性沾花惹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在达官贵人之中,做着战争的投机生意。一个独臂老人特意去他的办公室对他表达谢意,他会表现出各种不耐烦。

当独臂老人被杀,揭开了杀戮的序幕,辛德勒也只是表达了愤怒而已。这些廉价的犹太劳动力是他赚钱的工具,而他们却毁了他的赚钱工具,他为此而愤怒。直到他看到了那个小小的红色身影。

这是辛德勒在山顶上牵马驻足而向下俯瞰的视角,那是一个小女孩旁若无人的小小身影,她是黑白之间唯一的红,她的身影所经之处上演着一幕幕的杀戮,令这一抹红显得醒目而残忍。也正是这一抹红唤起了辛德勒对犹太人的同情,开始配合他的犹太会计师史坦转移一些有技能的犹太人到他的工厂里。

然而,这种同情也是“有限的”同情。当他知道史坦转移了一些没有技能的犹太人到厂里,他也大为光火。他向史坦吼道:“这很危险!非常危险!”他不想为了这些没有价值的人影响到他的生意。

然而,那抹红再次出现,终于彻底唤醒了他的良知。

因大量焚烧尸体,漫天飞扬着骨灰细屑。灰雾中推出一辆装满尸体的板车,板车上那抹醒目的红,是上次那个小小的身体,现在已经变成了待烧的尸体。这一幕再次震动了辛德勒。他终于意识到,生命比生意重要,他要拯救犹太人。于是,才有了著名的“辛德勒名单”。

史坦说:“这名单,是生命;而名单外,是深渊。”这名单,耗尽了辛德勒的家产。而此时的他成了犹太人心目中的神。他们哪怕拔掉金牙,也不惜给恩人打造了一枚戒指。

而对反面人物——变态杀人狂阿蒙,虽然花了很大笔墨刻画他的残忍,却又让他爱上一个犹太女人,令他的残忍多了一丝可怜。

如果是“主旋律”先行会怎么拍呢?一般“主旋律”会很关注故事的“意义”,而非人物弧光。我猜大概率会一上来对辛先生的大善心毫不吝惜笔墨地刻画,然后再集中描述大善人是如何对抗德国人以达到救人的目的。以此来向观众灌输辛先生人道主义救援行为的“意义”。

可是,“灌输”非“打动”可比。人物先是有了人性,才能升华为神性,或者兽性中反转出一丝人性。也正是这点升华和反转才能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