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豆瓣下面评论的一句话,很少有电影能够超过文学作品,但这次大概超过了。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社会自我拷问的“燃烧”,也是对自我与社会的“燃烧”。当我第一遍看完这部作品时,我不经意地会将这部作品也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进行联想。因为这三部作品的主题都有着共同点:对社会现实的“吃人”与社会的思考。但是《燃烧》给我的冲击是平淡而强有力的,不像《狂人日记》的大梦初醒,也不像《出租车司机》的拯救个人的救赎,《燃烧》给我的冲击是影片平静结束后的恐惧。越联想影片与现实,越思考其中的主题,就越觉得恐惧。
燃烧二字一语双关,既是电影中主角本对物的燃烧,也是隐喻了申海美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燃烧。其实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之中,所谓的燃烧二字,也有着种寓意整个社会对底层人民的燃烧之意。
《燃烧》通过本所代表的阶层与钟秀所代表的阶层进行比较,每次这二者的比较都让我看得心中发酸(站在李钟秀的角度),不管是自己卡车与本的保时捷,还是自己的农场和本的大豪宅,在海美面前都不自觉地会矮一截,这种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钟秀这种长期压抑与不得志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被无限的放大的时候,自己自卑和压抑到了极点。导演通过这种比较,也反应了当今韩国社会的部分现状,割裂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通过对电影中“本燃烧大棚”,更反应了阶级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与地位上面的,更有着心理上的差异。是一种声音,就好像是,“你不行,不能成功,仅仅因为你是你,而我是我”。
本通过烧大棚来解放,找到自己,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他的爱好,这也是电影中最大的隐喻。本这个人物的从第一次钟秀对他的评价开始,就奠定了本的人物立场,年轻有钱,无所实事,这是大多年轻人渴求而不可及的样子。而本的空虚,也正是来源于他的有钱,以至于让自己有了种烧大棚的情节。而与普通人相比,当想到烧大棚的时候,钟秀就想到的是为何要把农民辛苦的大棚给烧掉,这也是二者站在不同阶级上面的思考。当普通人辛苦生活才能换得了一日三餐的时候,而本却有这种在普通人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志趣,这也是二者在不同环境中的原因,也是阶级之间无法理解映射。而燃烧大棚真是现实当中的字面意思吗,随着海美的消失,也给观众不同的角度与答案。
我之所以在这个文章前面说,所谓燃烧也是底层人民在社会物质场的燃烧,主要就是原于这一烧大棚的情节。首先,我烧大棚的兴趣爱好,是两个阶级无法相互理解的映射。其次,海美也正是在本准备烧大棚的时候消失的,结合之前钟秀在本家里卫生间柜子中发现的女性的皮筋,所谓的不定时的烧大棚,正是本的变态空虚的猎杀女性的写照,他通过吸引这些女性,来达到自己“烧大棚”的目的,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冷漠,对人的蚕食,人杀人,也是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之一。本所满足自己欲望就像站在他阶级视角中,对底层人的蚕食,最后确表现的全然不知,与我无关,所以这场大棚的燃烧,也是底层普通人的燃烧,是一场吃人的社会实验。
而《燃烧》最让感受最深的无过于海美在本朋友之间聚会上的舞蹈了,面对一群富豪,海美自我需求的东西,她的表演反倒成了一场无聊的喜剧。海美剖开自己,像真正的朋友一般展示自己,而这群人第一反应确实无聊,特别是镜头给了本之后的反应,感到无聊却仍要把持风度与微笑。加之海美当时的动作,就像手舞足蹈的大猩猩,正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海美穷,也正因为她的阶级地位低下,身份低下,在这群人眼中,海美的表演也像是底层人的无端意淫。哪怕挖出自己的心,拿出来给别人看,也会被别人觉得这是一种鬼把戏而言。看到这一剧情的时候,我的心就好像同海美站在了一起,心中有着无尽的委屈却不能说。而海美呢,却全然不顾他们如何看,自己进行自己的表演。
钟秀这一形象的塑造,我觉得他更像是广大的普通人的代表,迷茫与渴求的结合体,尽管不知从何干起,却对生活仍抱有期待,但生活的平淡与无聊,才是这种人的主旋律。而面对本与海美,钟秀也有着自己的道德评判,在海美吸大麻和脱下衣服舞蹈后,钟秀也会偷偷地告诉海美这种行为的可耻。而在本,这一明显比较高一层级的人士上,自己又显得无比的卑微。人都是有情绪的动物,是有感情的,长期的压抑与沉默,必将会导致更大的冲突,而选择杀死本,这就是钟秀的做法。这也是他自己的燃烧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