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将军号》
也许是因为前面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也许是以前没看完,我记忆里《将军号》的片段全是前面火车追逐的片段,对后半部分没啥印象。后半段好多部分又一次带给我惊喜。在那个年代电影居然可以这样拍本身就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那种巧妙的镜头预言,那生动灵活的演技,不用过多分析(因为最近很少看拉片之类的东西,自己也分析不出来),就超级震撼!上次看卓别林的《淘金记》的时候,我就跟坐我旁边的学弟安利另一位伟大的大师基顿。没想到半年后我们又在一起看基顿《将军号》了,半年前我们俩刚认识好像也不熟,看《淘金记》的时候我们都是独自去的,结果偶遇了,电影结束后还在书店聊了半小时。半年来我们成为更熟悉的朋友了,一起徒过步,一起参加过活动,一起看电影。这次要去看《将军号》也是我们俩各自去,直到报完名后我才发现他也去。真的是超级巧。还有上次一起看《淘金记》的另一位朋友,这次凑巧也有机会一起,也是挺幸运的事。
虽然学弟那次问起来我说自己最喜欢的导演是库布里克,最喜欢的演员是格里高利·派克。但还是很喜欢其他好多导演和演员。比如卓别林和基顿。当时很少像现在一样动不动乱发朋友圈。看了他们俩的《舞台春秋》之后,还特意发了一个朋友圈(当时的朋友圈好简洁,好像没有这么多的碎碎念,现在的状态是现实话不多,网上全是碎碎念,大家都觉得反差好大,对着熟悉的人还能说点啥,对于陌生人确实i)。
我从大二就开始看默片了,第一部是卓别林的,忘记哪部了。之后追完了卓别林的全部电影。看《舞台春秋》中发现是基顿和卓别林一起拍的,不过在此之前就看过基顿的其他电影了。上头的时候陆陆续续追完了两位大师全部的电影。两位电影大师的作品都很喜欢。觉得基顿的电影的各种动作难度系数更高,看起来更惊险刺激一点。卓别林的电影更有剧情感。但每次他们塑造的角色都能吸引你。虽然是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见得挺多的那种小角色,但他们的演技以及动作就会一直吸引你。
很羡慕那些从很小就开始做一些事的人,认识一个从小就热爱绘画在墙上画画的朋友,现在成为一名插画师。还下围棋,弹古琴,都是一直以来坚持下来的爱好。
或者从小就开始坚持学一门乐器的朋友。长大后还自学其他乐器,还会自己编曲什么的。
感觉做什么事都要趁早,做着做着就知道自己以后该做什么了,不像我天天迷茫还没行动力。
基顿在三岁的时候,基顿开始与他的父母一起作为“基顿三人组”参与演出。从小的表演经历让他逐渐发展出了后来标志性的无表情演出以及灵活的动作。确实看他的好多电影,他的表情大多数时候都是变化不大的。
这一点好像有很多影评分析过。用变化不大的表情演十几部经典长篇,而且每一部都能让人沉侵其中,真的太厉害了。
也许是因为最近面试压力过大,昨天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水的重力势能,蒸汽机,做功,机械能守恒,内能之类的知识,反正这些知识最近在脑子里飘来飘去。哈哈哈!我得赶紧找个框架把它们框起来了。我发现确实心情没有整理好的时候都不太适合享受电影。
大学最适合看电影了,因为不追求保研的话平时就安心在图书馆看电影看书。安心摸鱼,后面再学,不挂科就行,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在图书馆好像接触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是当时学个我能学懂的,说不定我就跑去卷保研了,压根不会接触到这么多感兴趣的东西。之后也不会和那么多拥有相似的爱好的人成为朋友。
碎碎念到昨天看的这部电影本身。《将军号》以前也是充满争议的,基顿将他对火车的痴迷融合在了电影中,特别是一幕史诗级别的机车追逐镜头。影片选用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场景重现了战时的真实事件。虽然这部电影后来被视作为基顿最伟大的电影成就,但是在上映之时却毁誉参半。对于一些喜欢轻松喜剧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太过戏剧化了,一些影评人在说这部电影“缺乏笑料”的同时,也质疑了基顿选用喜剧方式拍摄内战的想法。这部电影之后他再也没能完全掌控自己电影的拍摄,感觉还挺遗憾的。导演对电影有完整的掌控权和决定权真的太重要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