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大的最终考验是他在面对小民自阉的悲苦怆然时能否克服愧疚而登堂入室,成为末法时代深谙心外无物的合格士大夫,考辨撕心裂肺的羊叫与呼啸迎闯王不纳粮的精确距离才是这一群体安身立命的看家技术,而昌大的过激反应与其说是在幼稚地因善义愤,不如说更只会联想起其底细而被鄙视为兔死狐悲的怯懦。区别于只有从小有肉吃的孩童才会在成长期间的某刻四心萌发,对肉畜共情而哭求父母刀下开恩(而他们在啃上鸡腿时就会破涕为笑),沐猴而冠的昌大恰恰是因为欠缺肉食者这般的幼年情结与随之启蒙的家学渊源而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两班——当然,不堕落为这些衣冠禽兽显然在观众和导演看来是拯救了圣教门徒最终的精神风骨,但师徒片头片尾分别殊途同归地弃绝“入圣”姿态必须被拷打出其掩盖更深创伤的功能性一侧。换言之,所谓转移并非是卫道士昌大偏执地指责这些蝇营狗苟之徒作为孔孟传家的正牌士人明明牧民失职内心却全无应有的愧疚之情(指责后若昌大没有话本英雄一般扫清寰宇的手段就很难说他的一时口快有多么正面),而是倒置着将自己来承担愧疚的行为本身设想为清流人士于末法时代的逃逸路径,如此血肉利齿的吃人大地上圣道不昌是原则问题,进而吊民伐罪与否只是能力问题,虽然如何能有这能力总是被无限搁置为历史遗留——但所幸夫子已经嗝屁两千多年的这个大秘密被揽罪于自身的好青天们成功地守密为历史正文,小民有了冤屈受了苛政还乖乖地跪于衙门口惴惴不安地思量切自己的睾丸予县官可以放置进哪种交换样式。相比之下若是小民跑去当切支丹跪另个公开死了快两千年的南蛮神仙进而保聚才是要掌嘴巴的真切失职,略通洋屁的时派以读四书五经的方式传习六十六卷的行为具有玩火尿炕的黑色幽默特征,一个例证是在辛酉邪狱中充任犹大的丁若铨对彼得获鱼的反思是在大势已去后于贬谪地就千万鱼种进行格物致知,融农融工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对他来说不过大类瀑布下盘坐的工夫,难怪他到死都对起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师徒间某种双向奔赴的插肩而过是对吟诗作赋的热忱,儒士通过摇头晃脑眩晕清明以启动自由联想吟诵为读书人形象所保证意境悠长的字符串,能在萧索寒蝉下吐纳升沉韵律的丁若铨无论在少年昌大还是观众眼中都是头顶光晕的(昌大自觉已可出山也是因以诗赴会的大获成功)——但与此同时,少年昌大对面作亲和委身求教水文地理的贬谪儒士回以讥讽的灵气,与其说近似中年迅哥缅怀的少年闰土,不如说更像是对吟诗作赋者激起的偏执恐惧本能的攻击应对——因为在好青天们流离陇蜀的诗史里黎庶的苦难一体两面的既是救世济民所要破除消解的症状顽疾,又是底蕴着应当以民为师学习了解的富矿,恰恰是丁若铨的虚心求教威胁(制造)起了少年昌大捕鱼未曾拥有的智慧(乞活刨食的本领竟有能引儒士求教参悟的东西,揶揄他们不识五谷他们竟是如此受用),而千百年来在装模作样地拉扯后这种把戏最终总是以“不耻下问”者成了老师而告终,不难看出此处在保证且威胁下愚不移上是不对称的——因为狗官及其爪牙也不乏同样爱羊恤物的热情,从昌大打鱼到阉羊生娃都逃不脱他们的火眼金睛,相同的技术手段略作调整就能以收赋的名目威胁(制造)起了黎庶未曾占有的财富。所以狗官和青天互为彼此的良性/恶性局部共同作为纯粹的假相的代理人是如此必要,但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总能真的榨出橘干自己都意外的苦汁进而持续性反证其曾并非完全赤贫,而昌大则真的在前者沐猴衣冠的幻灭后怅然懊悔他失去了他从未拥有的东西,进而失去了对生活的本质表象的适性,不得不痛苦地拾起自己就处在阉羊行走的血肉大地或群鱼沉浮的幽邃洪海中心的认识,这也是为何昌大无疑是前进了一步的,因为在最后的长焦中他所遭遇的恰似丁若铨的当年,但他克制着并未吟诗一曲,不将实在界的创伤性遭遇纳入一个象征性的悲惨世界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德性。
群鱼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