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全员失控丨每一句话·都在吃人[爆竹]

...
·
🎬《恐怖分子》丨1986丨109 mins
🇨🇳【台】杨德昌/编+导丨张展/摄影
🏆1986年第2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
🏆1987年第4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
『人是最大的环境·他人即地狱』【9/10】
(影感3.7丨表达2.7丨表演1.8丨美感0.8)
·
🎞️观影笔记
↓↓
0️⃣整体感受
·
1986年,年近不惑之年的Edward Yang执导了他的第三部长篇《恐怖分子》,每一个镜头里都潜藏着疏离的火药,像极了鲁迅《狂人日记》里的冷峻,只不过吃人的方式换成了电影,吃人的帮凶变成了社会环境。
·
同样是善用固定长镜头,不同于侯导对中远景的偏爱,杨导穿插进了大量的近景,人物连带着面部表情的上肢动作,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心波澜,许多言语上无法通融的秘密,或深或浅地都暴露在了细微的难以掩饰里。
·
三十多岁的杨导,年近三十的繆骞人,三十多岁的李立群,三十多岁的金士杰,三十多岁的顾宝明等青年戏骨们,一起贡献了这场严肃冷静的台北浮世绘……
·
1️⃣影感【3.7丨4分】
①视听享受丨1分
张展首次担纲主摄影师,许多光影构图不仅精准地服务到了角色情绪,还充满了美学考量,比如丈夫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芬,自始至终都没同过框,或者画面被物理分隔开,象征两人不是同一路人。
画面之外几乎都是用的环境音,临场感极强,杨导仅仅克制地使用了两次音乐,同样是作为环境背景音,却都带来了极深的印象,强烈的精神冲击感!
②镜头剪辑丨1分
中远景固定长镜头,搭配大量的近景镜头,环境真实立体,角色面部细节更突出。
③场面调度丨0.7分
人物动作变动很小,大多调度都被近景镜头补充进去,镜头组合得都非常精确。
④结构设计丨1分
开篇从一场城市抓捕行动开始,引出三组没有关联的人物,多线叙事的同时将三组人物巧妙地串联起来,结尾以一场沉默中爆发的枪击案结束,整个城市无时无刻都沉浸在不安定的状态里。
·
2️⃣表达【2.7丨3分】
①逻辑严密丨0.9分
开篇清晨对三组人物的环境描写,在后续串联上都有伏笔,比如爱阅读的小强女友,后续才会第一时间读过周郁芬的小说,误入蹲点现场的小强扰乱了警察视线,才救了淑芬……
②情节出彩丨0.9分
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芬在家中对峙,说到矛盾核心处突然沸鸣的水壶声,李立中和主任礼貌又不失小心思的对话,周郁芬接到淑芬恶作剧电话时的又气又喜的心情,通过导火线般的电话线延伸出来……
③主题深刻丨0.9分
从出生起,我们的成长里就脱不开环境的影响,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受到环境的异化呢?异化,是相对于一个稳定的自我产生干扰而言的,就像周郁芬说的,我一直跳脱环境,就是想有一次次的重新开始而已。
有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电影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句对白,都在这个异化的过程里坠落,或者彼此的心渐行渐远。
我们都在社会环境里不断的交叉塑造着,进行着自我的异化,直到有一天不得不承认自我的崩溃,如果不能重建一个新的自我,那就只能沦为一个恐怖分子——不是消灭他人,就是了结自己!
李立中,选择了后者。
·
3️⃣表演【1.8丨2分】
①角色魅力丨0.9分
李立中和周郁芬,都太立体啦,有血有肉可在一起就是没有了灵魂。
②出色演技丨0.9分
几位老师都很惊艳,尤其是李立群老师最后去看老友时,表面笑容内心崩溃的表演,诡异又心疼,一个人心死也不过这样了。
·
4️⃣美感【0.8丨1分】
影片中淑芬母亲到家放映的英国胶片,暗示她和女儿的漂泊无依的身世……
结尾枪声中响起了蔡琴的歌声,蔡琴和杨导作为夫妻,十年里毫无记忆的两人,像极了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