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李安于2006年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汪伪政府时期时局动荡的上海,易先生作为政府的特务头子出现,与学生出身的王佳芝上演一段非情之恋。这段恋情是不齿的,揪扯的,沉没在暗色里的,但两人陷身其中,最终衍生出了真情。电影的整体质地是青灰色的冷色调,与时代的幽凉相映衬。

影片采用回溯式的叙事,第一段是在易先生的家中打麻将,交代麦太太此刻寄居易家,而后到凯司令咖啡馆。她要了一杯咖啡,到吧台打了两个电话,第一次挂掉,第二次再说话,电话的那头接到信号后,整理枪支准备暗杀。王佳芝看向窗外。镜头一转,转到岭南大学学生集体迁往香港,开始了揭开谜底的线性叙事。故事的开头是情节高潮前的暗涌,设下了层层的伏笔和悬念,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悬念,而这些伏线和悬念在后面的叙事中一一揭开。

影片在结尾处时有另一处回溯,即在剧院之内,众人在二楼向下说,“王佳芝!上来啊”,上来意味着加入刺杀的革命行动,也意味着危险的行动背后极大可能身死的结局。王佳芝笑了笑就上去了,也许从一开始就预计了自己的命运。这段回剪结束后,就是南郊石矿场,众人哀哀戚戚的行刑。

私以为本片最动人处在于个人命运在动荡时局下的“飘零”感。所有人的情感都是虚假的、不由衷的,偏偏在王佳芝与易先生伪装的关系中,他们生出来了一点真情,在骗与骗中,衍生的那点爱就像炭火,一吹,就落成了白灰。本片的情绪高点在日本酒屋那一段。王佳芝说易先生要她做他的妓女,易先生回答,我在这里比你懂得如何做娼妓。两个人的情感关系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彼此在盘剥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隐忍的、被牵制的,不得不去去讨好、奉承,言笑晏晏做荒腔走板的娼妓,只有相照面的时候才体会到一些于“人”的温存和现实。

接着王佳芝唱了《天涯歌女》。天涯歌女原是田汉《马路天使》里的插曲,描绘的是恋爱中甜美的生活,一股打开窗闻新鲜空气的年轻感觉。王佳芝用尖细若离的小嗓把它唱了出来,她说,江山啊北望,泪呀泪沾襟 /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戏里戏外都觉察到一股凄凉沉重的味道,是把时代的飘零,家国陷于敌手的悲叹,个人命运的曲折揉杂倾注到一起的,她不言明,含蓄地、身段款款声调幽幽地,用一首歌完全地表达出来。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他们的挣扎,情绪无声却有力地发散,也是惋叹的。一段从一开始就不真实的情爱,绑架上社会道义、家国情怀,走到最后的希望只有血淋淋的分离与死亡。易先生是真爱王佳芝的吗?我认为是的。易先生听罢曲子,笑是有些戚然的,鼓了几声寥落的掌,擦了他的一滴泪。此刻两人的心是贴近的。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擅长用极精细的笔法去刻写,环境、服饰、相貌,像一张工笔画,铺着层苍凉的底色,因而自成一派,后世导演编剧改编其作品,多是学了一层皮,难学筋骨。《色,戒》则是为数不多成功的改编案例。我是看完了电影抱着兴致去读小说的,第一次感觉到张爱玲在比较中落了下风。小说里更多描写的是王佳芝个人的情感挣扎,而在李安的电影里强化了时代背景,加重了易先生的戏份,使得对手戏能够加入,“情”偏移到不由衷的两个人上,分量因而沉甸了许多。在豆瓣参考资料时看到一句话,说“真正有力量的悲剧应该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色,戒》所展现的人性的无助软弱与撕裂的力度之强,可以让观众从“正面”的角度解读。”

《色,戒》有多个标签:谍战,情色,爱情。在任何一个标签下,它无疑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我想,我真正喜欢它原因是,它完全地展现了个人在时代命运下渺小而无力的一面,当对情爱和民族大义相冲突的时候,个人面临“两难”的局面,任何选择都得舍去半边,是无可奈何的。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日据时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就是几十年前的历史,中国人对此是熟悉的,因此很容易共情,深入到这个情景里面去。李安深谙这一点,王佳芝放走易先生之后,路被封了,人力马夫很欢快地踏着车,旁边的居民说,时间不早了,要回去烧饭的呀。导演用生活化的处理,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再把镜头转到王佳芝身上,大家明白,王佳芝是再回不到这样的生活了,此刻辅以《王佳芝主题》的音乐,辛酸之感顿生。也正是编剧导演极高明的一处。

“情与非情共一真”是前两天一位朋友写诗时引用的诗句,十分喜欢,觉得放在这里十分贴切。对王佳芝与易先生的爱来说,自酒屋一曲后,二人间已无“情”与“非情”的辩驳。尽管他们知道这是山河飘零时迟早要醒的春梦,是戏到深处无法自醒的痴迷,他们知道这样的关系不会长久之后,仍然选择了去接近,在唱到“小妹妹似线郎似针,穿在一起不离分”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知道这份爱是真的,并且两颗心从未有过的无限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