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似乎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许多中国人把“结婚生子”当作义务,而不婚不育者作为非主流则会被世俗鄙夷和歧视。这似乎符合生物自然和社会经济文明延续的规律,但是只要细思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我的观点是:不要随便叩响生门,不要把生命当做儿戏。
郑清明出身农村,他家境极为贫困以至于与医院的生命交易中拿不出四万元买妻子和双胞胎女儿的生命。旁人出谋划策,或让他抵押房产或让他把女儿赠与好心人。一家人无声地流泪,尽显社会底层人民面对生死时的无可奈何。我只觉得他们可怜、可悲、可笑。
尽管中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未完善。中国远远还没有能力做到全民医疗免费,因此得了病没钱治的大有人在。此外,教育成本高和就业难也是劝退年轻人结婚生子的大难题。中国人在创造生命时需要考虑的并不只是生物自然的繁衍。生孩子也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多要考虑到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等,任何一方没有准备好都不应该随便叩响生门和带来新生命。回到郑清明的故事,尽管最后不知道出于何方资助使得他得以把妻儿带离医院,但是我们都能预见到前路之坎坷。受教育程度有限阻碍他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他靠着一亩三分地还要看天吃饭,连自己都只能勉强过活,何谈撑起一身债务和健康状态较差的妻子和女儿。他的孩子长大后依然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难以突破这个家庭世代的贫困。
看到郑清明哥哥四处为他筹钱,几十家人才借了几万元(含两天就要还给朋友的结婚钱)。为什么底层农民如此困难还热衷于结婚生子?结合第一集阿东的故事我大概能解答这个问题。很多父母还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就已经把孩子带来了,有的是没有做好预防准备、有的是难敌亲朋的压力、有的是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阿东也是农村人,一直以来没有孩子的他成为整个村的笑柄。再婚不久后,他老来得子。尽管事前他扬言儿女都无所谓,但得知是个儿子这个消息后他立马喜笑颜开,恨不得宣告世界。他祭拜老祖宗,告知自己为家族开枝散叶了。全村村民也被他逐个通知。“养儿防老”和“无后为大”的观念枷锁究竟何时才能被中国人挣脱,尤其在农村。另外,婚姻教育、性教育和避孕相关知识也应该成为每个中国孩子的必修课,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做足准备的人不允许草率地制造生命,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从根本上遏制更多家庭和新生命的不幸,才能让农村少一些守望父母的留守儿童、让街上少一点胡作非为的缺爱少年,让犯罪行为不要逐年低龄化。除了个人意识觉醒和教育,国家和法律等各方面也需要齐步发展,让妇女和儿童维护自身利益有法可依。
谈及把女性当做生育的机器此类话题时,我总是怒不可遏。我认为女性任何时候都有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上述两个故事里的丈夫都看似温柔体贴,给即将生产的妻子端茶倒水、捏脚揉背。然而郑清明在设法解决医疗费和抉择“保大还是保小”时全程都没有问过妻子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到最后接受将女儿们赠予好心人抚养,镜头里也只有躺在病床上无声的母亲那双空洞的双眼。阿东无意中的几句话“女人其实很简单,男人对她好,不在外面瞎搞就可以了。”、“今天最后服侍一回,明天生了就不管你了”也许只是调侃,但是听后我非常不适。上一辈的男人大多把女性当做家庭保姆和繁衍后代的机器,他们把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和雄性威严施加甚至施暴在自己的妻子身上。“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理想世界的空话,但也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人类文明程度,实现它需要所有人明确态度和付诸行动。两性关系更是如此,女性绝不能认为自己理应当家庭奴隶,不能完全依靠他人,不能姑息那些霸凌和不尊重女性的行为,而应该主动捍卫自己的独立权、自由权、就业权、话语权、生育权和人格尊严等。女人可以生孩子没有错,但是她们更可以选择是否生、与谁生。没有一个女性理应为社会和文明的延续负责,生产不是拥有子宫的代价。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她不欠这个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它不欠这个社会一个孩子。此时一定有许多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个自私的想法,如此下去人类定会灭亡。当个人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时,谁管的上世界如何兴衰、文明如何存亡。我们何不换个角度?当所有的男性都尊重女性且足够负责任,医疗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足够完善,社会多聆听女性的声音,世间少一点男尊女卑的观点,届时再怪罪恐婚恐育女性也未晚。
以上皆是我浅薄的观点,也是我观《生门》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把生命当儿戏,不随便叩响生门。
202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