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闹得我没法离渝,前些天老方用七次核酸换来了我俩的重庆相聚。五一档没啥好片儿,我俩就挑了个应景的去看,《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

虽然我们不是青春片的适用人群,但异地恋这个话题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不过也因为不是青春校园恋爱的当事人,所以看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点格格不入。

看了十分钟我和老方就开始抖腿、跷二郎腿、东张西望直呼想走但又可惜八十块钱的票钱,看了一个小时我就让她把她已经盘了好一会儿的珠子借我盘盘。

抛开演员的因素,单说剧情,非常浅薄,虽然说呈现了一些比较真实的内容,比如手机不离手,比如会视奸对方的微博列表(我承认我俩在一起之处我翻遍了她的关注和点赞),比如千里迢迢向对方奔走,见个小面如过大年。这些是大多数异地恋人群的真实状态,但仅仅呈现这些东西博君一笑,很对不起异地恋这个值得深挖的话题。

异地恋并不罕见,相反,在疫情时代,它成了一个更有普遍性的恋爱形态,而我个人认为,校园爱情里的异地恋算是最轻的,因为校园爱情本质上是被家庭和校园共同呵护着的一种爱情,没有那么多现实的物质的雨打风吹,这种爱情享受着特殊年龄阶段的特殊优待,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说它面临的实际困难相对较少,经营这种关系的逻辑也相对简单。

因此,这部影片一开始挑中了这个群体作为主角,也注定难以呈现更多深层的、尖锐的内涵。

学生嘛,校园生活有多姿多彩的一面,但称不上复杂,尤其是双方都是学生时,日子都过得大同小异,时间久了能分享给彼此的新东西慢慢就少之又少了。当然了,需要工作和养家糊口的人同样逃不开这种定律,就算是朝夕相处也是如此,爱情的自然规律就是如此。从这部影片来说的话,一北一南的一对情侣这个见面频率真不算低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克服的,单就我和我所能接触到的同龄人而言,频繁地跨越2166公里的距离其实挺不现实的,这种不现实的成分一旦出现,这青春片儿就难逃过于梦幻的窠臼,更别提影片尾段男主角直接跨越太平洋出现在女主角的病床前了,离谱不离谱啊。

其实对这部电影加以评价不是我最想说的,一部青春爱情题材的商业片本就没有太多高明可言,我更多还是对异地恋和如何经营异地的感情比较有感触。

我对异地恋的态度是“不喜欢”,而不是“讨厌”。谁不想每天睁眼闭眼心爱的人都在身边呢?谁不想在共处的时光里认识彼此呢?可惜没办法呀,为了学业,为了生计,为了共同的未来有更远大的前程,异地不就是一时的、最好的权宜之策吗。认识清楚这一点再去审视异地这种状态,很有必要,带着埋怨的心理去参与异地恋,自己会不快活,感情也会受影响。

我觉得异地恋最好的状态是,时时刻刻把对对方的依恋放在心上,然后在自己的这一方天地里尽全力享受物理意义上的单身生活。电影里,女主角做到了前者,没做到后者,所以她自己的生活质量打折了,身边的朋友也提醒她你这样做是会消磨他的好感的。这没什么可批判的,为自己的爱人上头没错,只是不该为了在对方心目中保持优越性而去丰富生活、提升自身,应该是为了自己去做这些事。当你好好爱自己,你的魅力就会无限大,距离是不会隔绝这种魅力的。不管是不是异地,恋爱想进行得好,都需要两个人一起、在自己的节奏里变得更好。客观地来说,异地的状态其实有益于我更好地自律,有益于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步伐来安排生活,两个人凑一堆儿那肯定是只想当连体婴儿,只想花天酒地寻欢至上。有一天结束异地,两个人终于开始共同生活了,也还需要磨合一阵子才能找到两个人都能舒舒服服做好各自事的状态。

异地恋最怕作,最怕藏着掖着不明说,如果是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坦诚相待一点儿都不难。我的紧张、不安、难堪,我的小小得意、功成名就,我都想明明白白告诉你,我在你面前不需要在屏幕那一端维持哪门子人设,同理,你的开心我也开心,你的麻烦我也陪你焦虑。所以看到女主角玩那些降低联系频次以增强神秘感的小把戏时,真是感觉幼稚无聊得要死,既然是恋爱,就得把对方的心理感受当作自己的来呵护。两个人天各一方已经难免寂寞,怎么能让ta在我这里感到被忽视或轻视。

异地最让人遗憾和心痛的是什么呢?是美好无法实在地共享,是ta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身边。这些疼都是在一个个生活的碎片里发生的,是一瞬间看着天上的云、听见溪水的潺潺,心想,“你在该多好”;是一个人咽下生活的苦,想靠在ta肩膀上痛哭一场却不能够,只能自己做自己强大的后盾。异地恋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情绪的传达必须有声色的承载才足够有力,异地恋有太多稀碎的伤心和疲惫,藏得深浅不一的忧愁。以上对异地恋的感想,全部是基于双方都百分之百的灵肉忠诚,忠诚是爱情的第一守则,很多异地恋不是输给了距离,而是输给了动摇。如果要讲述异地恋的故事,我想戍边的战士和军嫂,列车员和检修员,或者某一方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另一方留驻在原地照顾好后方,都更加值得挖掘,青春故事值得尊重,但这部电影这样讲述,真让人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