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剧集过半,截至20集,人物一个阶段的成长已经完成,由此,我们来聊聊这个阶段的魏若来,看他如何从青涩、莽撞,走向成熟、稳重。
剧中,魏若来的目标从第一集开始就非常明确,这一阶段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坚定,他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一心报国,从未易志。他在央行面试的时候,就诵读了梁启超的经典名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并坚定其志向是"愿尽毕生所学,报效国家。"而这,也正是沈图南看中他的地方。

魏若来是一个心怀抱负、渴望做出一番成就的年轻人。关税改革投票上,沈图南迟迟未到场,他顶着那群不怀好意的银行家、买办、洋人的巨大压力,执着空稿也要硬上,因为他知道,只有收回关税自主权,中国的民族工业才有可能和外资抗衡,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魏若来对自己这场演讲的表现明显是非常满意的,他天真地认为自己的演讲对关税改革能够有推动作用,但第二天的报纸版头却只有沈图南,他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的小角色。此时,他的冲劲儿起来了,他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因此,他主动请缨,狙击兴夏,一来为沈图南报仇,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林樵松给他递水这里也有意思,林樵松杯子递过去他直接接过来放下了,一点不带客气也不带怕的,这里节奏非常好。直到林樵松第一次提到沈先生,他把碗筷一放,这个动作用了一点力,接着他喝了一口水,准备贴脸开大了。


魏若来从警备司令部出来后没多久,就拜沈图南为师了,双方彻底交心,并肩作战。但在魏若来被抓的全过程中,其实我们已经能一窥这对师徒之间存在的隐患。沈图南这个人物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资产阶级以利益为先的丑态。魏若来被抓这件事情,对于沈图南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会不会牵连到他自己,会牵连得有多深,所以他最在乎的是魏若来到底是不是共产党,他冒着危险到牢里都要问这么一句话,在得到魏若来的否定后,他才彻底放下心,觉得这事能摆平。而魏若来与他全全相反,因为知遇之恩,因为报国梦,他把沈图南护到了底,他也秉持着一人做事一人当,不相干的人他一句没提,即使他已经知道徐诺就是共产党。
这个事件其实也非常直观看出国共两党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徐诺对沈近真说,魏若来是烈士遗属,又是无辜被卷入者,组织准备营救他。但说句现实的,不说乱世之中,人命本就轻如纸张,革命是要流血的,殃及池鱼也是在所难免,更何况我党那时候本就已经自顾不暇了,从警备司令部营救出一个人的危险性是非常非常高的,搞不好要搭进去一整个组的人。但我党敢于牺牲,敢于为人民牺牲,我党在乎的,是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生命价值。反观国府,沈图南以仕途为重,虞世清、康少捷之流,拿人命做上面斗争的工具,更不用说南京那群人。虞世清之流在饭桌上商量如何让沈图南倒台,让我想到《万湖会议》,普通百姓在他们眼里和一粒沙、一颗米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随便的一句谈笑,就能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性命。
由此我们说说魏若来的信仰。这个阶段的魏若来,信仰的是三民主义。魏若来出生于1907年,少年时代成长于三民主义之下,耳濡目染,并坚信三民主义可以救中国。他自诩不懂政治,对共产党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激进的意见,但这不代表他有兴趣去了解另一个政党并在短时间接受他们的理念,在这个阶段,他是坚信三民主义,也坚信他师父的理念,他知道这个国家病了,而他觉得三民主义是药剂,只要通过他们的努力,就能治好这个国家。因此,沈近真的游说完全不能见效。此时的魏若来还没有完全看到政治的腐朽,还不知道这个国家已经从根上烂了,他依旧觉得前方是光明之路,而沈图南,是照亮信仰的一束光,但沈图南身上本就携带着资本主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从他说出"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句话开始便是如此,这也为之后二人的决裂做了情绪上的反衬,此时希望有多大,未来的失望就有多惨痛。其实主义本没有对错之分,有错的是那些假借主义之名行苟且之事之人。《无名》里,何先生说:"你心中的国民党在民国十几年就已经死了,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尸体腐烂的过程。"国民党亲手摧毁了三民主义,沈图南也将亲手打碎魏若来的信仰之光。
这个阶段的魏若来,应了教员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的智慧、坚毅、勇敢,他的拳拳报国心初现锋芒,但在这个吃人的社会和腐朽的政治背景下,他的理想很难实现,他的信仰将会背叛他。下一篇剧评,我将从沈、来的师徒情角度切入,结合阶级、社会、历史等对21-30集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