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塑造了四位女性角色,分别是:
1.哪吒他娘
2.西海龙王
3.仙女鹤童
4.石矶娘娘

四位女性角色非常典型地分布于两大类四象限。娘和龙王是“非处女”,仙女和石矶是“处女”。娘和仙女是正派;龙王和石矶是反派。
此处的非处女与处女是象征意义而言,当然电影中亦有呈现。娘已为人妻诞下三子,自然是非处女。龙王身处于豺狼虎豹妖孽之境,虚与委蛇于各种权力之间,其貌美声甜我见犹怜,“娼妇”气质,祸国殃民红颜祸水,显然也是非处女。而仙女鹤童身处天界,冰清玉洁,是人人渴望却仍未出嫁的少女,是处女。石矶也是处女,但是她身胖如石声吼如狮独居山野,是并不漂亮不受男人喜欢的处女。
此处的正派反派仍是象征意义而言,亦或说是初始人设,并不代表角色在电影中具体立场。娘和仙女显然都是正派,端正纯良,知书达礼,是受过教化的女子,是“正统”少女到人妻的两个阶段,是规训下的女性。龙王和石矶却相反,拥有智慧和力量,前者自私自利工于心计,后者蔑视世俗脱离人世,不是知书识礼的少女,亦不是无私奉献的母亲,都是偏离了正道教化的女子。
很显然,娘是传统贤妻良母的形象代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吃苦耐劳奉献不少,既有作为母亲温柔包容爱子心切的一面,又有作为武将上阵杀敌英勇无畏的一面,在关键时刻不顾自身安危也要拥抱全身带刺的儿子,最终化作一枚仙丹换取戏外观众的泪水。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作品始终致力于塑造的女性形象——即女性的一生奉献给家庭、丈夫和儿子,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死而无憾,被无数后人仰望,女性的最大价值便在于此。当然,还不忘通过娘的死给儿子注入最后的力量——我娘死了,所以我该爆发了。牺牲身边亲近的女性,成为无数男主角战斗的号角。蜘蛛侠如此,哪吒亦如此。前者是新娘,后者是老娘。
仙女鹤童则是未出嫁的清纯少女,知书达礼的清纯少女势必要被调皮捣蛋男调戏,于是三岁小儿哪吒踩断了她的裙子,教她露出双腿尴尬落荒而逃,这种少女必定是害羞的腼腆的听不懂黄色玩笑的,人们就爱看她被调戏后那赶紧回去换裙子的模样。对魔童踩裙子行为的责骂和惩罚都是没有的,毕竟是小孩子,难道你能去责骂跟着妈妈到女厕的三岁小男孩吗?于是一定要拍哪吒的尿喷在她脸上,她那一脸懵的模样,这还不够,小魔童闹闹可以被原谅,太乙真人作为老顽童,自然也要喷一下。调戏什么都不懂的清纯少女,长期以来便是许多中国电影的乐趣,不由得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再看反派。真正的反派龙王,首先一定要漂亮。又或许可以说,真正的反派,一定要是女人,剩下两个龙王兄弟都呆呆傻傻,可不是拿坏主意的料。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音要够轻浮够魅惑,形象要够性感够妖娆。晃眼之间,还以为是苏妲己片场。当然,并不反对女性心狠手辣追求权力之塑造,毕竟汉有吕后唐有武曌,只可惜本片的立场及其将来走向,注定了龙王也只是这场斗殴中被祭献的对象,注定了其得不到任何实际的权力。
至于石矶娘娘,从出场就被编织恶意的玩笑,身处深山孤芳自赏,对镜自问美丑几何。观众您瞧,即便是这样身强力壮的女人,唯一关心的问题竟然也是自己漂不漂亮。即便是这样不与人世相来往的女人,也要被所谓正道训教。最终被摧毁被打压,化作小小的顽皮女童形象。她生气是因为嫉妒美貌,她愤怒都如同小孩玩笑,最后那偷偷逃跑模样,还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好笑。这样的女性形象在电影中依然屡见不鲜,不止女性,所谓“胖子”总是那个搞笑担当,也不止“胖子”,所谓“丑角”总是被嘲弄的对象。
四位女性形象,试问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试问多少同胞将她们当榜样?
观这部百亿票房大电影,不由其感慨对女性形象的想象真是经典又老套,浅薄又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