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漫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反响不错的作品,如《哪吒》《雄狮少年》《长安三万里》等。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不得不说中国动画电影似乎进入了另一个瓶颈。作为这几年每年也看了几部国漫观众,相比起近年其他优秀的国产电影,国漫的进步更多给人的是一种补差的感觉。包括上述几部佳作都很难是说突破甚至是在领域里超越性的作品,因而大众的口碑评价也似乎一直是“在进步”“有希望”,像一个尚未成熟需要一直鼓励的新手。

能遇到瓶颈平心而论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国漫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例如3D制作的进步在笔者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更早之前频频出现的穿模掉色这种基本问题不多说,19年的《哪吒》中被广泛宣传的哪吒敖丙冰火对拼片段,在笔者看来实际上更多是制作者想象力的展现,特效制作水平并无多少高光之处,反而是很多剧情细节的制作略显粗糙;再到刚刚看过的《熊出没·逆转时空》,方特作为国内最壕的厂商,整个动画产业颇有向迪士尼看齐的趋势,做动画,卖IP,造游乐园,在投资和技术上自然是万事俱备,绝大部分细节,光影,建模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丝滑的地步,完全可以媲美很多发达国家动画的制作技术和水平。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水平上,笔者认为目前的国漫才有资格,也必须要开始思考一些在过去“无关紧要”的问题。

如今的国漫繁华的表象背后,很大程度是观众的宽容:都是动画片嘛,怎么可以要求太高,好玩就行了。赚到手的钱把问题悄悄地掩盖。这次在看《熊出没》的过程中,背后有对父女,爸爸看起来也是年纪不大的样子,很可能小时候也看过熊出没。光头强女领导在倾诉自己因为工作,错过和住在森林里的父亲最后一面的片段,背后的小女孩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啊?或许他们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知道这是“情怀”和“真实感”,但不可能要求小孩子超越年龄段地理解这背后的故事和内涵。

剧中还有大量类似的“情怀戏”和打工人的心酸日常,很显然全片的主要受众早已不是儿童,而是看熊出没长大了的这一代年轻人们。但反过来,这部片对成年人来说是一部优秀的动画吗?显然也并不是,不管是多处分镜对《复联》等超级英雄电影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模仿”,还是科幻感没有幽默感拉满的三脚猫多重宇宙,又或者是更多儿童动画里才应该出现的操作,放在任何一个成年人作为欣赏主体的电影里,很难说没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而这正是当下国漫常常被人诟病的通病之一:卖情怀。靠情怀吸引观众,靠情怀遮蔽剧情主题不足,靠情怀在大结局试图打动观众。不论这里说的“情怀”是某个IP长期的流量积淀,还是时下另一种流行的对国风趋之若鹜的粗糙追捧,又或者是puq式的单纯对打工人现状吐槽。本质上都是制作者想要在一个既成的文化艺术体系里吃已有的审美冷饭。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长安三万里》宣称弘扬中华文化,里面相关诗词我小学就会背一大半,照本宣科的表现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被语文课本冠名的油腻男自传。笔者不好把当下的国漫一部一部抓出来鞭尸,看看到底有多少这样的电影,但动画制作者不能对此装聋作哑,只盯着炙手可热的情怀使劲割韭菜。甚至连一套成熟的电影模范都很难说拿得出手,剧情,审美等基本点都频现谜之操作。而对赚钱以外的一切,对现实议题的关注和追问,对艺术表达边界的探索,对奇幻想象的无限创造,等等,都一无所知。

想要创作一部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必须直面艺术创作的这些核心问题。“为谁创作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怎么创作好的艺术?”(mzd言(大概是这么说的?))无论问题的形式怎么表达,对于文艺工作者思想等各方面的要求是不变的。

而对于这些问题动画制作者自然也不能回避。没有一个既有的文化艺术体系不会引起审美疲劳,正如没有一个所谓的“情怀”可以被无限地炒冷饭,观众的宽容自然也有尽时。即使不会厌倦,另一种结果也只会是电影水准和大众审美一起做自由落体。像昆汀说的那样:“一直给观众提供一种电影,没完没了地提供一种电影,观众当然也只会看这种电影。”

褪去情怀的外衣,要怎样创作优秀的动画电影?如今制作技术硬实力齐备的中国动画电影是时候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了。日漫青春情感的细腻刻画,美漫与新美式价值观大众化的水乳交融,中国科幻展现中式重工业美学。国漫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笔者在目前的国漫作品里没看到什么答案,就当下而言也没有多少愿意尝试思考的迹象。

最后再回到《熊出没·逆转时空》,为什么我骂了半天依旧给出了四星这样一个不错的评价?我承认这里面有很严重的情怀分,无它,因为我也确实get到了这种情怀。但这种情怀理应是一个更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打工人光头强当然可以变身手持经典电锯,社畜编剧借机吐槽苦逼日常也未尝不可,但你要把这当成浪漫想象的创造和对现实议题的探讨,我的评价是不如来看我的QQ空间和朋友圈。这次四星,下次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