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这个剧是一个披着红色历史剧的青春偶像剧,如此的大烂片真的不应该出现在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这个时间。从本剧中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毛主席个人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应有的研究,整个电视剧充实着主创自以为是、小家子气、以及极度低级的想象。说实话,看到这种作品我是极度失望的。

具体的,我谈以下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点:

1、杨开慧和萧子升的感情戏

对于这段剧情我有三点困惑:第一、编剧是从哪里找到的这段历史的出处?如果有真实的权威出处,我建议编剧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公开。杨开慧烈士是毛泽东主席真挚的爱人和亲密的革命战友,对于这种情节的加入,如果不能表明参考出处,我认为是不可以容忍的。第二、编剧加这段剧情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说明萧子升深明大义为了朋友放弃爱情?如果是这个考虑,这和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加这么一个模糊的、并且可能有争议的情节,就是为了说明“萧子升为了友情放弃爱情”这么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真的是红色历史剧中的情节逻辑吗?这明明是青春偶像剧里经常出现的套路。如果主创们是因为看到近几年自《战狼》之后国内的爱国热情,因此想披着红色历史剧的外衣拍青春偶像剧来糊弄的话,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最后加一句,就算主创想写杨开慧烈士和毛主席的感情如何真挚,也不要用这种狗血低级的片段来写我们的第一代革命家。这样行不行:本片中展现了陶斯咏对毛主席的仰慕,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陶斯咏和毛主席的哪些观点不匹配,以此来衬托毛主席和杨开慧在思想上的契合以及感情的坚贞呢?想毛主席这样的第一代革命家,选择伴侣是绝对不会脑子一热,只要女生对他好就行了,也不会说脑子一热,好像就根据自己某种朦胧的感觉,然后纠结了一下就把自己不娶妻的约定打破了。如果是这样,也太小看我们第一代革命家了。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用拍现代青春偶像剧的套路拍红色历史剧,还是关乎毛主席的红色历史剧。我不能接受。

2、关于毛主席和他父亲的情节

首先,我需要讲一下,在毛主席本人回忆中,其父亲的形象是他冲破的第一个束缚,是一开始体现毛主席战斗精神和独立精神的经历。换句话说,毛主席一生战天战地,并且拒绝别人灌输思想,这些特质一开始的体现就是体现在毛主席对于父权的反抗。换句话说,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是毛主席自青年起就具备反抗精神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男生闹青春期。结果本片拍成了什么样子?不光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展现的莫名其妙,尤其在争论焦点上力度不足,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加一堆毛主席与其父亲和解的父慈子孝的情节?主创不应该用青春偶像剧中小男孩青春期闹毛病的桥段来套在我国第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太小家子气。

3、对于民国名流人设展现的问题

本片对于民国名流的人设设定让我很出戏,我举一个例子,对胡适的展现我认为不合适。本片对胡适一开始的两个主要桥段,第一个是胡适下课之后毛主席让其解答问题他不耐烦拒绝(而且片中不光是毛主席提问,围上去的学生不少),第二个是毛主席修改了他的文稿使得他大发雷霆。要知道,当时北京有句很有名的话:“我的朋友胡适之”,并且从季羡林等人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胡适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在学生中人气很旺的青年导师形象,这也是胡适的反动有很强欺骗性的一个原因。对于胡适的描述我认为《觉醒年代》完全是可以借鉴的,珠玉在前,为什么要自己重新开始造轮子呢?胡适也并不是本片的主要任务呀。我承认毛主席有提过,在北大,教授们和学生们没耐心听他一个湖南学生说方言因此拒绝讨论问题,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本片中展现的这个样子。胡适就算想拒绝毛主席,也会用更委婉更高水平的方式,而不会用本片中这种低水准、会直接影响其人设的方式。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

4、关于情节的设置和对于马克思注意理论的呈现

首先对于情节的设置,本片前期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赴法学生在北京的种种琐事,还穿插了很多,比如北大图书馆买到了假书这种奇奇怪怪的情节。这些情节会极大稀释本片应该体现的内核心,即:毛主席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毛主席和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代下为什么能。所以,情节上应该着重展现当时的中国现状、毛主席的困惑在哪里、毛主席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做出了哪些努力、毛主席为什么最后放弃其他思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而本片首先在情节上,放了大量根本无关紧要的情节,然后在一堆没有关系的情节中突然插入毛主席有了什么什么观点,好像毛主席突然一瞬间就顿悟了。。。这是在搞什么嘛。。。为了避免假大空,我举一个例子。

在本片中描述毛主席放弃赴法留学名额的时候,说到毛主席放弃赴法名额是因为他认为在中国搞社会研究对中国更有利。这段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也是正经党史中的内容。但我要批评的一点是,这段情节之前,至少一集到两集,并没有在情节上讲清楚是什么让毛主席改变了这一想法。这就是本剧的一大问题:在情节上青春偶像化,在理论上耳提面命化。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情节上用一堆根本不重要的情节占据空间,然后关键节点上突然背课文一样地念一下党史的理论内容,对观众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有可能在主创自己心理,这些党史理论,这些曾经付出过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宝贵的理论经验,本来就是不重要的吧。

5、情节的细节问题

服化道好像说的过去,但我需要说明,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到今天,一个讲究的服化道设计已经被工业化和产业化,因此在现在,服化道不应该成为夸奖一个影视剧的标准,原因无他:这是他们需要做到的最基础最基础的事情。而且影视作品的重点在于作品本身,当作品本身的情节演绎等环节足够优秀,一定服化道的瑕疵甚至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我国2000年代左右的很多优秀电视剧,服化道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不会影响他们是优秀的作品)。

但是情节的一些细节让我很出戏。我说两个细节:《觉醒年代》中,毛主席一进北大图书馆帮李大钊干活的时候,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非常自然地把袖子和裤腿撸起来。这种细节,我认为在本剧中做的是不到位的,让人感觉真就是一群现代人在穿着之前的长袍马褂在演戏。第二、毛主席那个时代,说话不一定,但是书面语一般是半文言半白话的。《觉醒年代》中甚至对于人们日常以及演讲论战时都进行了半文言半白话改编,以营造这种特殊的“民国感”。在这一点上,本剧现代化的表述让我很出戏,比如毛主席跟杨昌济说:“老师您还在纠结法国的事情啊”。。。

先写这么多,总体来讲,这个剧让我很失望。我是怀着对毛主席极高的仰慕才观看的这个电视剧,但是其中的演绎让我看出了主创的想当然,没有敬畏心。在有《觉醒年代》《功勋》这样高质量作品珠玉在前,本剧是整个红色历史剧题材作品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