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应该算是我今年看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
质量非常令人惊喜,够好笑,也够讽刺。
对中国式,或者说东亚式家长制的刻画入木三分。影片的重点虽然是教育问题,是对孩子的控制,但马成刚这个大家长,对其他家族成员,比如妻子,甚至是父母的控制,也清晰可见。
对于社会对成功的断标准过于单一这个点,虽然有些浅尝辄止,但也有所表现。
最让我感到难得的,是影片没有对角色一骂了之。相反,对于他们的行为,对于这种社会现象,创作者抱有相当的理解和同情。
马成刚为什么这么极端?
一方面是,他大儿子因为放纵已经废了,虽然品行还不错,但完全是个文盲,既没有能力继承家业,也没有能力自己创造一番事业。而小儿子,眼瞅着又要被长辈溺爱出问题,起码健康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
另一方面是,社会现实就是很残酷的。富裕会受人追捧,贫穷则会被人轻视,马继业的同学欺负他捡破烂只是个隐喻,成人的世界更加现实和严酷。与此同时,社会资源也会向有钱有权的人倾斜——连扫地的大叔都感慨,没点关系,捡个瓶子(赚钱)这种机会,都抢不过别人。
马继业并不是一个对于物质无欲无求的人,他也会想要享受,想要给奶奶买大房子。现实中大部分人应该也是如此。而客观上,不同人生道路,或者说不同职业,买大房子的难度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至少现阶段是这样。
如果影片只是单纯把马成刚定位成一个大反派,把他所有的行为归咎于愚昧和精神变态,大骂一通,其实是很简单的——父母控制孩子人生也好;父母把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好……早就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这样,影片就会流于片面和单薄,流于单纯的情绪宣泄。
父母替孩子规划未来,能成为一种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甚至很多曾经厌恶被规划的孩子,成为父母后也走上老路。不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蠢,或者都心理变态。
它一定来源于某种社会原因,并且(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创作者不是偷懒,单纯骂一骂,帮观众宣泄情绪,而是愿意抱着同情和悲悯,去理解这些愚昧可怜的人,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实在难能可贵。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作家骑桶人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慈悲。”